安淑华教授: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加强全面营养、有目的地补充钙和维生素很关键

文 / 拜拜疾病
2021-11-09 00:22

► 安淑华 教授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河北省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儿童呼吸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儿科卓越贡献医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培养研究生百余名。

● ● ●

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变差、极端气候的变化,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作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病情反复迁延,可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给患儿和家长带来极大的负担。针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和危害,以及该如何治疗等相关问题,本刊邀请到河北省儿童医院安淑华教授分享经验。

请您谈谈目前我国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呈现怎样的特点?

安淑华教授: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是儿童十分常见的临床现象,其原因繁多,除了感染相关因素外,还可能涉及免疫系统与呼吸系统等基础疾病。国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定义是指1年以内发生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根据年龄及部位的不同,将其定义为年龄别频次、部位分别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又称上感或感冒,是广义泛称,当无固定病灶反复感染时统称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当有明显相应病灶时可分别定义,包括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绝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由病毒引起的。除非并发急性中耳炎伴渗出液、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流行性,病毒感染患儿及潜伏期的病毒携带者多为感染源,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短期内可有多人发病,具有聚集性。呼吸道病毒感染贯穿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尤其是5岁以下低龄儿童,并可反复感染。上感可蔓延至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可与年龄、病程、季节、区域等的不同而异,年龄越小病毒感染可能性越大,病程越长合并细菌感染可能性越大,冬季北方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较为多见。

总之,呼吸道感染重在预防,新冠疫情下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足以说明戴口罩、手卫生、少聚集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键。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有哪些症状?对儿童产生哪些危害?

安淑华教授: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包括流涕、喷嚏、鼻塞、咽痛,常伴有低热、不适等 ,且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情不同,症状轻重不等,主要症状为咳嗽(100%)、呼吸困难(63%)、喘息(46%)、发热(86%)和发育不良(22%);不同病毒侵犯呼吸道,可以有不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大多与喘息有关,如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反复发作的喘息及儿童哮喘有因果关系。儿童热性惊厥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可加重热性惊厥的发作,而与癫痫发作无关,其他病毒则与热性惊厥无显著相关性。

呼吸道感染疾病若及时得到控制一般不会给机体带来危害,但如果RRTIs未及时治疗,会给患儿带来相关的危害。如上呼吸道感染炎症可向周围的组织器官扩散,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眼结膜炎等,向下扩散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下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相关的喘息反复发作可能会给日后哮喘埋下伏笔。重症肺炎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及其他脏器损害等肺内外并发症。反复化脓扁桃腺炎迁延不愈可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炎及肾小球肾炎等。反复呼吸道感染还可能对儿童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

请您谈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安淑华教授: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涉及面广,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1)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因素:鼻腔小而短、无鼻毛,易受感染,鼻窦开口大,鼻炎易累及鼻窦,咽鼓管宽直短,鼻炎易致中耳炎,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由于小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呼吸道结构异常等先天性疾病使感染易扩散至下呼吸道;

(2)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免疫缺陷更容易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如重症肺炎等;

(3)生物性因素: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及寄生虫等;

(4)理化因素:环境气候、气温、气压、PM2.5;

(5)营养性因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AD、钙铁及某些微量元素等缺乏或过剩,均可引起疾病,但多见于营养缺乏性疾病。

目前针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措施包括哪些?您怎么看待对于一般治疗中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的相关影响?

安淑华教授:针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处理。

(1)抗感染治疗:一般初始经验性选择抗感染药物,然后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进行目标性用药。强调高度疑似病毒感染者不滥用抗生素;

(2)对症处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正确地选择退热、止咳、祛痰、平喘等药物;

(3)按计划进行疫苗接种;

(4)必要时给予免疫调节剂,减少RRTIs发生次数。

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相关影响:维生素D的补充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常规治疗联合维生素D治疗可有效减少病程。维生素D是一种免疫神经内分泌调节素,当维生素D缺乏时,可能引起免疫力低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从而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当维生素D缺乏时,还可影响钙的吸收,钙可增强支气管的纤毛运动,从而增强呼吸道黏膜清除功能。两者缺乏时更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我国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仍是突出的营养缺乏问题,钙含量在我国儿童也普遍偏低,且通过饮食摄取不足,只有将二者联合,才能更好地被肠道吸收,所以一定要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也可以通过额外补充维生素D和钙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对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尤其是在营养补充方面,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安淑华教授:预防措施首先必须从增加儿童的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病原体的侵入着手,适当的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合理膳食。确实体弱的儿童可适当补充营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全面营养、有目的地补充钙和维生素。目前钙的种类很多,要注意选择能被人体良好吸收的制剂,元素钙最有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碳酸钙含元素钙最高。在选择碳酸钙时,维生素D同步的补充尤为关键。

目前对于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您有哪些防治经验和方法可以分享?

安淑华教授: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强调对因治疗的同时,可以适当补充免疫调节剂、维生素D和钙剂等。目前临床上已成熟应用的碳酸钙D3颗粒,其比例适当、易于吸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具有补充作用。如在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喘息的儿童患者需要做雾化治疗。如果病情严重,临床治疗时会静脉输入激素,同时可以补充碳酸钙D3颗粒,一方面来帮助和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另外也可以增强钙的吸收,防止钙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