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最严峻问题,它背后的隐患多到你害怕

文 / 菲儿说育儿
2021-08-26 09:10

2020年底,《新闻联播》发布了这样一条报道: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50%

!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

!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高达10%

以上数据除了告诉我们现在肥胖问题较严重,同时也提醒我们:有的宝宝现在不胖,后来也可能变胖。

虽然胖宝宝看起来比较萌,还给人一种“长得很好”的错觉,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一、儿童肥胖如何影响机体?

1、低体温、产热消耗减少。肥胖儿用于产热的能量消耗减少,因此有低体温倾向。

2、脂肪代谢紊乱:甘油三酯、胆固醇、LDL、游离脂肪酸增高,HDL↓。

3、蛋白质代谢异常:尿酸↑,易引发痛风症。

4、内分泌紊乱:甲状腺素受体↓、PTH ↑、雌激素↑、糖皮质激素↑。

5、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6、性早熟发生风险增加,性早熟与肥胖相互促进,恶性循环。

如果上面这些机体变化有点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看,这些机体变化将带来哪些健康危害。

图源 | 图虫创意

肥胖带来的危害竟有这么大,那么到底……怎么才算肥胖?

图源 | 图虫创意

三、肥胖症的诊断依据

判断肥胖程度的指标是BMI,即体块指数。

体块指数(BMI)=体重/身高2

如果孩子的BMI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BMI百分位数值的P85~P95为超重,大于P95即为肥胖。

以下方2~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BMI)百分位数值表为例,可以看到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85th的数值,BMI值超过该数值的宝宝为超重宝宝,超过95th则为肥胖宝宝。

引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第7期

四、肥胖的原因

能量摄入过多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点,因为父母不良的饮食习惯,或祖辈的溺爱,孩子大量摄入高能量食物、含糖饮料,就易导致肥胖。

图源 | 图虫创意

除此之外,宝宝宫内营养不良,或妈妈孕期营养过剩、患妊娠期糖尿病,也可能导致孩子能量摄入过多。

活动量减少

孩子沉溺于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家庭作业过多,以及丰富的兴趣班,都可能占用孩子休息时间,从而造成活动量的减少。

遗传因素

据统计,父母皆肥胖者,后代有70~80%的几率发生肥胖;父母某一方肥胖的,后代有40~50%的几率发生肥胖;父母都不肥胖的,后代肥胖的几率只有10~14%。

五、肥胖的治疗目标

图源 | 图虫创意

六、关于儿童肥胖的专家建议

改善饮食结构

1、低能量、低糖、低脂、适量蛋白饮食;

2、适量纤维素饮食,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

3、避免油炸食物、加餐、饮用含糖饮料;

4、个体化为饮食原则。

图源 | 图虫创意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1、避免不吃早餐、晚餐过饱;

2、不吃宵夜、不吃零食;

3、减慢进食速度,细嚼慢咽;

4、不以食物奖励儿童;

5、平衡膳食、健康饮食。

图源 | 图虫创意

运动疗法

1、可选跑步、快走、滑板、溜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篮球、网球等;

2、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年龄选择运动,应选择孩子喜欢、有效、易于坚持的运动;

3、每天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3~5日以上;

4、中等强度的运动,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

5、运动后轻松愉快,不是很疲劳;

6、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

7、建立全家爱运动的氛围,而不是让孩子独自去运动。

图源 | 图虫创意

心理治疗

1、多鼓励,增强减肥信心;

2、鼓励孩子增加集体活动;

3、改善孤僻、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

4、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

不是宝宝现在不胖就能掉以轻心,为了避免孩子将来进入超50%的肥胖成年人行列,与各种疾病相伴,现在就要预防肥胖,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打算怀二胎的妈妈则要在孕期适度运动,保持正常BMI,产后坚持母乳喂养。

作者介绍

刘坚 儿科主任医生集团特聘专家

宝安区儿科临床首席专家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主任医生

深圳市医学会理事

曾荣获深圳“鹏城好医生”等称号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年。近5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多项省级、市级科研项目。所主持的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擅长:内分泌疾病(如矮身材、性早熟、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垂体疾病等)、新生儿、小儿遗传、遗传咨询、代谢、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