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陷“身高焦虑”

文 / 贝哥
2021-08-20 18:15

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的成绩可以“鸡”,视力、身高也可以“鸡”。但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开始为孩子注射用于治疗矮小症的生长激素,一年下来花费上十万元并不少见。与此同时,生长激素价格是否偏高和是否被滥用等问题,也一再引发争议。

“盼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我家娃8岁那年只长了7毫米!”家住江苏苏州的李莎发现女儿长高的速度较同龄人慢。这成为李莎的心结。

女儿九岁那年,李莎将第一针生长激素针扎进她的肚皮。扎针至今一年半,第一年,女儿长高了12厘米,后续半年,每个月都长高了0.7厘米,共花费10万元。这对于李莎一家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但她觉得很值。

和李莎有同样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2018年11月,刘珍第一次带身高只有120.1厘米、已经8岁的女儿注射生长激素。

“短效水剂需坚持每天注射,但怕孩子排斥,我选择了价格高一倍的长效水剂,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刘珍表示,在注射长效水剂的第12周,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孩子各项指标正常,长高了2.8厘米,这让她十分激动。然而,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三个月,孩子被查出假性发育,需同时注射抑制针控制发育。

抑制针在抑制发育的同时也在抑制生长。从注射生长激素与抑制针的第二个月开始,每个月,刘珍女儿的身高只长高0.8厘米、0.5厘米、0.3厘米……医生建议刘珍换成短效水剂,临场试验长,药效足,效果可能更好。

在断断续续注射了15个月生长激素后,刘珍以为停针后可以通过增强运动、调节饮食来“追高”,没想到结果还是让她失望了。

“停针后的17个月中,女儿只长高了7.5厘米,身高141.5厘米”,时隔1年5个月,刘珍和女儿重新拾起短效水剂。除去体检费用,近15个月的疗程总费用大概13万元,“花的钱差不多有半辆特斯拉了,我现在的愿望就是让女儿早日脱离生长激素。” 刘珍表示。

家长们的身高焦虑,助推了生长激素市场的发展。在A股市场上,多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可以用,但不能滥用”

生长激素在中国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但渗透率提升空间依然巨大。与此同时,生长激素是否存在被滥用、是否价格偏高也一再引发争议。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部分家长神化了生长激素的作用,存在大规模、长时间的药物滥用;另一方面,部分医药代表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在高回扣的驱使下,产生了定价越高销路越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给不需要补充生长激素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也会面临严重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曾在微博上发文指出,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特纳综合症等是目前已批准的可以用生长激素的情况,且有时间窗口,骨骺未闭合,存在长高的可能,“我们是治病,不美容”。

如果孩子不是矮小症患者,打了生长激素会长得更高更快吗?潘慧表示,理论上可以,但不主张用,因为不在适应症范围内。

专家建议,正确对待生长发育问题,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进行综合生长激素治疗方案,科学进行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不能迷信生长激素。(文中李莎、刘珍、刘静均为化名。)

林琬斯 黄晨发(摘自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