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食管反流,了解一下?!

文 / 掌上医讯
2021-03-31 18:29

小宝宝萌萌4个月大,每次吃完奶后,嘴角常常有些奶水流出来,平躺在小床上时也经常有奶水溢出,有时候甚至刚吃完就全吐了。新手爸妈每次都会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带着萌萌到常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求诊。经过检查后,确诊萌萌这种情况是胃食管反

市儿童医院小儿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史伟新介绍,在儿科常常遇见一些孩子,大一点的孩子自己会说“反复出现上腹部烧灼感,甚至口吐胃酸水”,有的小朋友没有明显的呕吐,老是觉得咽喉部不舒服,有的还反复出现难以解释的夜间哮喘发作、吸入性肺炎等。这时候就要当心可能是小儿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到底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来说,胃食管反流(GER) 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当其可致严重症状而需治疗或引起并发症时则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

再具体点说,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从胃反流入食管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原因是婴儿贲门局部括约肌发育不全。无器质性病变,多在生后18个月内逐渐好转。

胃食管反流病(GERD)则是一种病理性状态,常有解剖学的异常或继发性病变,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年长儿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婴幼儿顽固性呕吐和生长发育迟缓、反复不愈的呼吸道症状等。

近年国外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在8%左右。尽管大部分胃食管反流(GER)患儿在生后12~18个月时症状消失,但未经治疗的病儿在其4岁时有10%会出现许多并发症,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是一致的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反复出现呕吐,表现为吐奶或喷射性呕吐,有的酷似幽门梗阻。但呕吐物多不含胆汁。出现喂养困难(如常因饥饿哭闹,但一喂食就烦躁)。年长儿的再发呕吐除外其他原因者。

(2)生长发育迟缓,由于长期呕吐摄入不足而致。

(3)反复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的哮喘(多在夜间),或气管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紫绀、窒息甚至死亡。

(4)并发症表现:婴儿表现为哭闹、烦躁。年长儿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是主要症状。多在餐后出现,卧位加重,服抗酸剂后减轻,亦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胸闷及吞咽困难等。伴发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呕吐、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贫血。

那,到底为什么会有反流出现呢?

我们可以把食管下端区域想象成一扇门,进食后,食管蠕动波产生的压力帮助把食物推移入胃,由于括约肌的作用“门”迅速关闭,不使食物回到食管。如果这扇门关闭障碍就会出现反流。主要原因有:

(1)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

(2)食管蠕动和廓清能力下降。

(3)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增高。

(4)一些解剖因素:如食管裂孔疝、食管腹腔段过短、胃食管角过钝和贲门部黏膜皱褶的抗反流作用减低等。

常用检测方法有哪些?

胃食管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24小时食管(或胃食管双PH电极)PH值测定,食管压力测定,胃排空试验,同位素扫描,内窥镜及组织活检、腹部B超、CT等。

鉴别诊断:如呕吐时应注意与神经系统及代谢系统等方面的疾病鉴别,出现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时应详细检查并询问有无相关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既往史或服用刺激性药物史。要区别生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

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儿可以进行内科治疗:

(1) 少量进餐或经鼻饲管营养,以减少反流食物和降低下食管松弛的频率。

(2) 粘稠饮食以减少流体反流的程度。

(3) 直立体位,通过重力作用减少反流并促进食管排空。

(4) 应用抗酸药物,组织胺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以降低反流物的酸度。

(5) 给予胃动力药物促进胃排空和食管蠕动以及增强下食管括约功能。

如果有以下情况,则要考虑外科治疗:

通过系统的内科疗法难以控制症状和存在下列严重并发症,如重度食管溃疡、Barrett食管或狭窄、慢性肺疾患或复发性吸入性肺炎、急性危及生存情况。例如尽管积极内科治疗仍出现持续性生长发育障碍等。

如果通过内科疗法能够控制症状,应当采取保守治疗。神经发育正常患儿随着年龄增加症状往往获得改善。对合并有中枢神经损害的胃食管反流患儿则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自:常州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