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男孩发烧4天后死亡,这个疾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恐怖

文 / 医护站
2021-01-13 00:15

医院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内科医生最怕看发热,

外科医生最怕看腹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发热和腹痛一样,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有些可以很快找到病因,有些却隐藏的很深,这也就增加了医生诊断的难度。

下面这个病例,会让你重新定义发热!

01

这是一位8岁的小男孩,生活在农村,由外公外婆一手拉扯大。

小男孩平常身体一直很好,这几天无缘无故出现发热。

在农村,小孩子大多都是“放养”式,父母常年在外,由祖辈照看的多。外公外婆平常种种菜、养养鸡,在小孩身上投入的时间不会很多,所以小孩受凉、感冒,出现头痛脑热的那都是很常见的事。

外公见外孙只是有点发烧,却没有出现咳嗽、咳痰等其他症状,也就没在意,想着在家观察观察一下,说不定明天就自己退烧了。

8岁的小孩,自身免疫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偶尔发热那都是机体在对外界病菌作出的反应,1-2天也许就好了,这种情况对小孩是有利的。

可这次又有点不一样,小男孩发热已经3天还没有好转的迹象。

外公有点不放心,眼看外孙精神和食欲都比前几天差些,反复发热怕烧坏了脑子。于是决定在天黑之前,带着外孙去乡村卫生所看看。

02

村里的卫生所长期由一位老医生负责,一来就给小男孩量了个体温。老医生看着体温计说:“你外孙38℃,算是低烧,可以打针,也可以回家观察。”

“既然来了就打点针吧,已经烧了3天了,怕是不打针难压下去。”外公要求到。

“行吧,那就打点消炎、解热的针,看看效果。”说着,老医生就转身去配药了。

天色渐渐变黑,点滴也输了大半,小男孩靠在椅子上犯了困意。

这个时候,诊室进来了一位中年男子,是老医生的儿子从外地回来了,他也是一名医生,在大医院工作。

“晚上还有看病的?”儿子问老医生。

老医生说:“是啊,小孩子,发烧,正打着点滴呢。”

儿子瞥了一眼靠在椅子上的小男孩,隐隐觉得不对劲,按理说小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不会这么安静,哪怕是发烧了,精力还是跟的上的。

老医生的儿子走过去拍了拍小男孩,问有其他不舒服么?

小男孩微微睁眼,摇了摇头。

儿子在大医院工作,看病比较全面、仔细,说着就准备给小男孩做个体格检查。

一手托着小男孩脑袋,一手摸着脖子。

这么一查,发现...

“脖子很硬啊!”年轻医生心里嘀咕着:“发热伴脖子僵硬,恐怕是脑膜炎、脑炎啊,虽说这个病概率很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啊!”

所谓脖子硬,医学上又叫“颈项强直”,就是给患者做被动屈颈时明显受限,阻力很大,多见于各种类型的脑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年轻医生的顾虑完全是有必要的,如果是脑炎、脑膜炎,这个就麻烦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为颅内感染很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必须要及时处理!

年轻医生越想越担心,对其外公说到:“情况不太妙,建议转大医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必须劝其去大医院查查。

外公一听吓到了,抱着怀疑的态度问:“不就发个烧,有这么严重吗?”

外公表面上虽然有点不相信,但是这位年轻医生也是个见过世面,还是多个心眼比较好。

二话不说,搭了个车就往大医院赶,此时天色已经很暗了。

03

到了大医院门口,一下车,小男孩就吐了一地,外公考虑外孙可能晕车,也没放心上,但精神状态明显更加差了。

一进医院,急诊医生查体发现不排外脑袋的问题,紧急安排做了个颅脑MRI,同时请了神经内科会诊。

神经内科医生看了颅脑MRI后,说:“这个脑袋肿的很厉害,大脑脑沟变浅,脑表面结构模糊,脑沟脑回下有一些渗出物聚集,脑膜炎不能排外!”

和前面的年轻医生考虑的一致,小男孩的情况和颅内感染很符合!

如果真是这样,那小男孩就很危险了,在家已经耽误了3天,现在还在发热,颈脖子很硬,还吐了。这很难不让人不联想到颅内高压的情况。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先降低颅内压,如果再发展下去,脑疝一发生,可能马上就没命了。”神经内科医生会诊时建议到。

04

也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又吐了几次,开始喊头痛,双手紧紧的抓住脑袋。

外公慌了,赶紧去叫医生。

谁知,还没一会功夫,医生还没赶到,一旁的护士慌里慌张喊了起来:“快救人啊,心跳停了,快啊!”

没错,小男孩突发心脏骤停,一切来得太快了,让人还没反应过来!

短时间内,各大科室的医生被请来参与抢救,抢救室挤满了人,极力抢救!

可惜的是,小男孩到最后还是没有被抢救回来。

最后考虑是脑膜炎并发颅内压增高,压力高到一定程度,引起脑疝,压迫了循环、呼吸中枢,引起心脏、呼吸骤停!

太晚了,一切都来及了!

小男孩就这样永远的走了。

夜很深了,外公抱着外孙的尸体,两眼茫然,还没缓过神来。

脑膜炎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和颈部僵硬,严重者可以出现抽搐、意识混乱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发热,且在家3天后没有好转,就要尽早就诊。该病一般发展迅猛,轻者留下后遗症,重者危及生命,一定要引起重视!

来源:医学之声 作者: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