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组家庭,最小的患者仅9岁半:得抑郁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

文 / 健康小旋风
2020-12-24 09:16

“36组家庭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9岁半,最大的29岁。”

这是“渡过”创始人张进组建的抑郁症社群中,一个青少年抑郁症疗愈亲子营的真实情况。2018年12月30日,“渡过”第二期亲子营在苏州开营。

张进说:“本打算招22个家庭,但报名者太多,最后扩大至36个家庭。这36组家庭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9岁半,最大的29岁。营区处处有雷区,哪怕是在室内课堂,都时有争吵、哭泣,或是少年们摔门而去。”

有研究显示,中国10-24岁青少年、青年抑郁障碍患病率自2005年-2015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女高于男,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其中有一位父亲感慨道:“得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孩子。”这里的好孩子,很多指的是来自重点中学,原本是成绩很优异的孩子。

青少年患病率高,是因为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成绩排名、家长施压、攀比等等。

作家桐华曾说过:“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要爱面子,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小,所有的小事都不小。”心智不成熟,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很容易让青少年感到抑郁。

01痛苦的原因不尽相同,而痛苦却很相似

抑郁症是近些年来,出镜率很高,但又极其神秘的一个词。它可以让张国荣从24层的高楼飞翔而下,也可以让看着阳光开朗的乔任梁走向自杀。有很多明星大咖都有过抑郁症的经历,还有艺术圈的梵高、海明威等等。

不仅仅公众人物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普通人也有,甚至更隐秘,更无力摆脱。

我也曾想到过抛下一切,那是在坐月子的时候。

我变得不爱说话,因为说话很累。时常觉得心里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对孩子可爱的笑脸我也无动于衷。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睡不着的时候,我会一直一直想:“为什么要生孩子,我过的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我变得沉默,爱哭,总是不由自主的会乱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抑郁,我只知道,那段时间的自己,无力到极点。

2009年《柳叶刀》的调查显示,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也就是说,中国的抑郁人群已经达到9000万,平均每几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抑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郁抑症。

每个人抑郁的原因不尽相同,程度也有轻有重。有人因为事业无成、有人因为遭受巨大打击、有人因为婚姻不幸福、也有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忽视和逼迫。

黑暗中的光

在《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这本书中,收录了66位来自抑郁症康复者的来信。信中描述了很多的抑郁场景:

每一天都太难熬了,想到明天醒来又和今天一样,真是令人难以忍受。有时觉得无处可逃,自杀才是唯一的选择彻底的绝望和自怨自艾,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感觉头都快炸了,快要窒息却又欲哭无泪那种绝望,会使你变成行尸走肉,会使天地黯淡无光,每一个时刻都感觉很痛苦朋友们选择外出时,我选择留在家里;参加聚会时,只想独自待着;即使在人群中,也觉得自己像被关在气泡里一样,与别人不同常常感到胸闷,有压迫感,容易疲劳,没胃口,止不住的想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但通常有一个共同感受:觉得周围的世界都黯淡无光,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抑郁是一种疾病,不是矫情

02比患抑郁症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不理解和羞耻感

抑郁症之所以杀伤力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有时无力对抗它。另一部分,是人们的不理解和讳疾忌医。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康复科主任张滢说:“我们发现抑郁症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对它进行有效的治疗,只有一百年不到。”

《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由于长期存在睡眠问题,中医建议他父亲:带去精神科看看。凌霄父亲急忙拒绝:只有精神病才去精神科,这传出去多不好听。

身边人的不理解是雪上加霜

2017年,90后摄影师牙疼在微博上征集被抑郁情绪所困的人,为他们拍照,记录他们的故事。这一系列的照片受到网友们的热烈关注和支持,并在厦门三影堂、巴黎大皇宫等地展出。

牙疼说:“拍摄抑郁症人群的出发点,其实是我自己。”牙疼他本人,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高三那一年,他很想去当兵,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如愿。后来想去学体育,父母觉得没前途,不让去,硬逼着他读高四。

那个时候的他,每天都觉得透不过气来,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于是,背着父母去看了心理医生,被确诊为轻度抑郁。

直到这几年,牙疼才选择开口跟家人说这件事,但父母也觉得最多就是压力有点大,会自己慢慢好起来。

抑郁症大家都知道,却有很多人不理解

躯体的痛苦大家都看得见,精神上的疾病,却往往被认为“矫情”“想太多”“多愁善感”。抑郁症患者的崩溃,往往并不是完全来自于病症的折磨,还有来自社会甚至身边人的误解。

心理学家将抑郁症比作“情绪上的感冒”,对于得了感冒的朋友,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在感冒本身,会嘘寒问暖,关心TA的身体。

而对于得了抑郁症的朋友,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受了什么刺激了吧”、“想这么多干嘛”、甚至是“至于这么矫情吗”。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这本书的编者之一詹姆斯·威西在书的序言中说:“抑郁症是一只阴险的布谷鸟,占领你的生活,用谎言、仇恨和责难来唾骂你。它太可恶了,还在你的伤口上撒盐,说服你这暂时的不幸是一条不归路,是你精神健康最大的耻辱。”

在书中,有一位叫安德鲁的抑郁症患者说:“抑郁使我感觉很脆弱,像个失败者,但事实上,这错的离谱。”

就像感冒了会头痛、流鼻涕一样,抑郁症也会有它的症状。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我伤到身边的人,伤到朋友,伤到人,在他们眼里,像变得另一种人似的。但这并不是我本意,只是我生病了。”

要有一颗相信可以康复的心

03你就是你,最好的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医学科主任周伯荣表示:“抑郁症并不只是我们通常经历的坏心情,更不是“意志不坚强”、“矫情”或“逃避责任”,它是一种医学上的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很多人谈抑郁症而色变,认为只要得了抑郁症就是精神不正常。但其实抑郁症只是一种剥夺人精神调节机制的疾病,就算真的确诊抑郁症,也请不要恐慌:

首先,不要通过网上查询的诊断标准来自检,而是去正规医院就医检查。

然后,如果确诊,遵循医嘱服药,必要的时候接受心理咨询,可以尝试着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可以养养宠物。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心里,试着倒一些出来。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中有一位叫内森的康复者说:“试着说出来,这很关键。”倾诉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的本质在于,你直视自己的内心,开始不再隐藏它。

最后,相信你自己并不孤单,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烦恼,他们也并不一定看起来就比你快乐、幸福。每一张充满笑容的脸的背后,也许都有不为人知的酸楚。

仔细找找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快乐就好。你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满意,你就是你,最好的你。

希望黑暗中永远有光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编者之一詹姆斯·威西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他在医院接受治疗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那些抑郁症康复者写信给那些正受抑郁之苦的人,会发生什么?

正是由于这个想法,在他出院后,开了一个博客,专门收录抑郁症康复者来信。本书的66封来信,正是节选于此。

这本书在2018年4月23日入选“世界读书之夜”书目,书中的66位康复者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抑郁带来的痛苦,但都踏上了康复之旅。他们之中有男人,也有女人,有老人也有中青年,有医生、作家、画家、企业家、记者、工人、家庭妇女、网红、学生等各类人群。来信涵盖了重性抑郁、双相情感障碍、产后抑郁等多种抑郁症及其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病情和康复过程。

本书的另一编者奥莉维亚·萨根现任玛格丽特女王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是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的协理、英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会会员。

由经历过抑郁的患者编写的书,会更有力

不同于一些带有很多理论的心理学书籍,它是抑郁症康复者对正处在泥潭中的朋友的安慰和鼓励,用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去理解并支持那些正饱受此苦的人们,是一本很温暖的书。

“渡过”平台创始人说:“这是一本很温暖的书,抑郁症患者致信正在经历抑郁之苦的人,对双方来说,都是互相看见,感同身受。”

如果你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想得到一些温暖,也想看到一丝曙光,那么,可以和我一起看看这本由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詹姆斯·威西和奥莉维亚·萨根共同主编的《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

这个世界确实很多泥潭,但阳光永远在,你做自己就好。

我是@瑾瑜与我,左手带娃右手写作,专注情感与育儿,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交流,感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