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好好吃饭?中日专家:婴幼儿“食育”关乎一生健康

文 / 新民晚报
2019-11-25 20:30

图说:中福会托儿所的美食节,让孩子体会传统文化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吃饭,也有大学问。在昨天举行的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分会暨中福会托儿所学术节上,中日专家提出,从婴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就是所谓的“食育”,关乎孩子的一生健康。

吃是一件快乐的事

家长们总担心孩子中午吃得不好,但是,学校营养餐的浪费,其实让人更忧虑。2018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曾公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浪费总量惊人,而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餐人均浪费216克,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浪费的食物里又以主食和蔬菜为主。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人类发育成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文京区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儿童园园长宫里晓美说,婴幼儿期的“餐食”对其一生的生活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食”是贯穿生涯的生命之源。“因此,我们要培养婴幼儿‘吃是快乐的事’这样的心情。多年来,日本也在坚持婴幼儿的食育实践,倡导通过食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教育理念。”

宫里晓美介绍说,2004年,厚生劳动省(相当于中国卫生部)在“通过餐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审议会”报告中就提出了5项目标,包括了有规律地吃饭、品着味地吃饭、有想一起吃饭的人、参与做饭或准备、关心食生活和健康。到了2005年,日本又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

图说:小朋友尝试自己动手做美食

美食节里感受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人对食育教育都比较陌生,认为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家庭养育过程中的宠溺,也让部分家长从婴幼儿时期的餐食准备中,盲目满足和迁就子女的口味偏好,忽略了对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这样的情况正导致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和偏食,出现营养不均衡、爱吃零食、垃圾食品等通病。

自2008年起,中福会托儿所的美食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方玥说,“不教之教”,是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地渗透、浸润,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婴幼儿这一时期,教给孩子的应是‘活’知识,而非‘死’知识。就比如,今年的美食节,我们设置了‘饺子的旅行’、‘西域美食丝绸之路’、‘弄堂动物园 寻味上海’等十个分主题,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起制作食物,学会品尝和分享。坚持每年举办美食节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了解食品本身,更希望通过‘食育’来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