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中医命名

文 / 唐旭东大夫
2019-11-25 16:45
"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俗称血癌),临床以高热、贫血、出血、浸润为特证(四大特征),属祖国医学的温病、急劳、热劳、血证、虚劳等范畴。由于本病凶险,治疗难度大,易在短期内死亡,故也有称为“百日劳”。根据急、慢性白血病起病的先后顺序和临床表现,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命名分类如下:

急性白血病

1.外感发热

急性白血病起病较急,起病前患者身体健壮。因正邪斗争剧烈,一般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身痛,身热灼手,口渴喜冷饮,烦躁,汗出而热不退,或寒热往来,或伴有咽喉,齿龈肿痛,衄血,便血,尿血,咳血,妇女则有崩漏,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质偏红,苔黄褐黑少津或焦躁,脉弦滑数疾或虚大而数,中医为“外感发热”。多属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或正气不足,邪乘虚而入。

2. 内伤发热

急性白血病起病后期,或起病前身体虚弱,一般临床表现为低热,多为脏腑气血阴阳不调而致,由阳虚、血虚、气虚、阴虚、血瘀、痰瘀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乏力盗汗,虚烦,头晕心悸气短,归属于中医“内伤发热”。《普济方·热病附论》“夫热病者,由心肺实热,伤于气血骨节酸痛,深思昏沉,多卧少起,或时盗汗,热毒攻注骨髓……”。

3. 温病

有中医学者认为急性白血病属伏气温病范畴。本病发病前常有劳累过度、受寒、精神忧郁造成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同时感受热毒、温毒,或疫毒所致。临床出现持续高热,但少见卫分证候,开始即见壮热、口渴、大汗等气分证候及烦躁、表情淡漠、嗜睡、神昏等营分证及伴有出血倾向的血分证。病程日久,引起肾精亏损及里有伏热的虚实夹杂之高热。由于热邪炽盛,或日久热邪伤阴,“阴虚则内热”,迫血妄行而致出血。此外,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形成瘀血,瘀血阻络也可加重出血倾向。《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大凡看法,卫气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

4. 虚劳

本病主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而先天已有“胎毒”内伏,复感瘟毒所致。正气虚而邪毒实,耗伤营阴,损及肝、肾、骨髓,而致气血亏损。祖国医学多认为白血病本虚标实为主,更有多数学者认为“因虚致病”,即“精气夺则虚”。急性白血病的后期和缓解期多转变为气阴两虚和气血双亏型,表现为精神不振,面色晄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心烦易怒,自汗盗汗。类似于中医的虚劳。《医宗必读·虚劳》云:“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类证治裁》云“凡虚损多起于脾肾”,肾藏精骨生髓,精血同源,精能化血,脾乃后天之本,肾之精气亦赖于后天的滋养与补充,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见此病与脾、肾二脏损伤关系最为密切,为疾病的根本。

5. 热劳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易出现低热,手足心热,身倦乏力,牙龈肿痛,即虚劳呈现热象者。《金匮翼.·热劳》:“热劳者阴虚生热因热而较虚也,证见身热面赤头痛,心神烦躁,怔忡盗汗,饮食无味,倦怠多卧消瘦或口舌生疮。”

6. 急劳

白血病诱导缓解前期与复发期,起病急,发展快,高热不休,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皮肤大片瘀斑严重鼻衄,齿衄,崩漏,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可见脓疡肿痛,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淡或舌尖红,可见血泡,脉虚大无力,或脉数无力。《圣济总录》记载:“论曰急劳之病,其证与热劳相似,而得之差暴也。缘察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奎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受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痛,久则肌肤消烁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

7. 血证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易并发DIC而出现广泛性出血,同时白血病可浸润肺、胃肠、肾、皮肤等器官而出现咳血、呕血、便血、尿血、皮肤瘀斑,归于中医的“血证”范畴。中医血证由于火热重灼成气虚不摄而致,即“火热”和“气伤”《济生方 血病门》:“夫血之妄行也,为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津溢,血气惧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失血犹水也,水由地中行……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注或散,或下而返,或逆而上溢。”

8. 骨痹

急性白血病浸润到骨骼和关节引起骨骼和关节的疼痛,提示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过度增生所致。中医外则之于风、寒、湿、热之邪,内则之于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虚弱。《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并脉证并治》云:“少阴脉浮而弱,弱而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可将其归属于中医“骨痹”“历节”范畴。

9. 痉病

急淋白血病在其缓解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被杀灭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CNS-L)在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颈项僵直甚至抽搐和昏迷,类似中医的“痉病”。痉病的基本病机由经脉失濡而拘急挛缩。《景岳全书·痉证》说“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濡养经脉以致抽挛僵扑者,皆是此证。”又曰:“愚谓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经脉,筋脉挶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

慢性白血病

1. 瘰疬

急慢性白血病均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其中慢淋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体征。慢淋多为人体正气亏虚,感六淫侵袭,或是七情过极而致脏腑、阴阳、气血亏虚或功能失调,邪毒趁机侵犯人体骨髓,伤髓损血,耗气伤津,影响气血津液流通,致使气滞血瘀,痰湿积聚,邪毒、痰瘀互结形成“瘰疬”。[3]《外科正宗》“夫瘰疬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又有瘰疬、筋疬、痰疬之殊。风毒者,外受风寒,伏于经络。……气毒者,四时杂疬之气,感冒而成,……瘰疬者,累累如串珠,连接三五枚,瘰疬者,饮者冷热不调,饥饱息怒不常,多只脾气不能传逆,逆成结。”

2. 症积

慢粒以脾大为主要突出表现,是由于幼稚细胞大量增多,骨髓部分造血组织逐渐减少,纤维组织增生,脾脏取代骨髓部分造血功能,逐渐扩大,变硬。中医认为在劳伤或外感后,肝脾留热不解,损伤肝脾功能,肝失调达,热瘀血伤,脾失健运,津液不布,热邪郁结肝脾,血脉凝涩而肝脾肿大。《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又《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此属于中医“症积”。

3. 汗证

急慢性白血病的缓解期,属气阴两虚型,中医认为汗多由于内热熏蒸而表气不固,热伏于内,灼伤阴液,营失其守,卫失其固,内热蒸发而自汗;邪热久留,肾阴亏损,阴盛于内,迫津外泄则盗汗。此属中医的汗证。

白血病的中医命名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