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必学的小儿积食推拿方法

文 / 小儿推拿资讯
2019-05-13 17:21

小儿积食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食积除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可使机体的血糖和血钙降低,易诱发小儿惊厥;可使小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血液生成受阻而导致贫血;还可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诱发感染而导致小儿哮喘等。因此,小儿食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小儿积食在临床上以饮食不能消化、嗳气酸馊、肚腹胀满、大便干燥或时干时稀、舌苔厚腻、脉滑为主要表现。若积滞日久化热后,还可出现夜卧不宁、睡喜伏卧、辗转反侧、手足心热、排气恶臭等症状。

小儿素体脾胃虚弱,吃得太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积食,常见大便干涩不通、口臭、食欲不佳等,"肺与大肠相表里",积食严重会引起咳嗽,多见夜间和清晨咳嗽。除了使用药物外,推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由于小儿积食主要是积滞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故通过小儿推拿止泻、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并用捏脊法扶正祛邪以振奋阳气、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小儿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刚开始手法以轻柔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让孩子疼痛或害怕,一开始要让孩子能适应推拿。

推拿频率

基础保健:可每天推拿一次

系统调理:每周一至二次

疾病状态:每天2-3次都可以

1、补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面,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次数:约100~500次

2、清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线(从虎口到指尖向外为清)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次数:约100~500次

3、揉板门

位置:位于手掌大鱼际中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次数:约100~500次

4、顺运内八卦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作用: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次数:100~300次

5、推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消胀、散结

次数:100~500次。

6、掐揉四横缝(四横纹是常用的消积穴位之一,也是民间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个掐揉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第一指关节处的四横纹。

作用:消食导滞,消除积食

次数:来回10次

7、揉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前缘一横中指。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止泻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胀、便秘、吐泻等病症。

次数:30~50次

8、下推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正中线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作用:泄热通便,多用于便秘、脱肛等症。

次数:100~300次

9、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次数:100~300次

10、摩腹

位置:肚脐周围,顺时针慢慢按摩

作用:消食,理气,通肠道

次数:100~200次

11、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从下向上捏脊

作用:强身健体,健脾益气

次数: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