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有6个地方,一碰就能起到吃药的效果!

文 / 医事
2019-04-23 17:32

引言:家长最发愁的就是孩子生病,不知道怎么办,吃药打针又有副作用,两头为难。其实小儿脏腑轻灵,皮薄肉嫩,随拨随应,穴位稍微一碰,就能起到吃药一样的效果。

1 、四缝穴——小儿不吃饭!

就是孩子的“健胃消食片” 孩子平时如果总是食欲不振、吃什么都没胃口,或者出现胃胀、腹胀时,这时候可以掐一掐孩子双手的四缝穴。

四缝穴就是指孩子食指、中指、无名捐、小指上靠近手掌的第一指关节的4个横纹。家长可以用大拇指的指甲掐揉孩子双手的四横纹,力度以孩子稍有痛感但又能接受为宜,每个手指掐2~3分钟。

这个方法治食积、腹胀、消化不良等效果非常好,所以又被大夫称为小儿推拿里的“健胃消食片”。

2、龟尾穴——小儿便秘!

龟尾穴又叫“拉屎穴”,小儿便秘就找它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龟尾穴位于人体臀部的尾椎骨处,其实就在屁股上的尾巴骨的地方。

中医认为揉龟尾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可以调理大肠,对通便有一定效果。

揉龟尾时家长用大拇指指腹轻按于龟尾穴上,然后做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100-200下。

3、肩胛骨——小儿咳嗽!

咳嗽估计是家长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声音了,我自己就是这样,一听到孩子咳嗽,心里就想,别是气管炎肺炎了,揪心啊!

分推肩胛骨,对各种类型的咳嗽:热咳、寒咳、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都有帮助,操作也很简单,用双手沿双肩肩胛骨骨缝做弯月形从上往下推就可以了,100次左右为宜。

4、清天河水——退烧药!

天河水的一条线是从劳宫穴一直到曲泽穴,正好是心包经的位臵,逆推心包经,可以起到泻火清热的作用。

另外,中医讲,心包经与三焦经互为表里。三焦经协调着五脏六腑,可以调通水道、运化水谷,所以它还有补脾土的作用。这个手法对于那些夜里手脚心发热,汗出烧不退,烦燥难眠,夜咳不止等热性病症,最为有效。

清天河水以300次为宜,推时要在宝宝的小臂上抹些润肤乳,防止擦伤皮肤。

5、捏脊——体弱多病!

脊就是脊柱,从中医上讲是督脉、膀胱经的所过之处,经常捏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适合从小体弱多病的孩子。(捏脊下往上为补,上往下为泻)

6、百会——益智健脑!

小孩子的头顶有个穴位叫百会穴,在两个耳朵连线的中点,通俗地说就是头顶的中心处,经常按这个穴位可以生发阳气、醒神开窍、益智健脑。

百会穴四周,还有四个穴位,中医上叫“四神聪”,啥意思呢?四路神仙各守一方,让脑子更聪明!

每天晚上一手扶住宝宝的头,另一手的四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置于四个神聪穴上,轻揉两三分钟,并反复搓擦百会穴。孩子不仅更聪明,而且让晚上睡得着、睡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