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这7个“不”,孩子可能得了自闭症

文 / 骨伤的杨张张扬
2019-04-04 14:05

自闭症患儿被称作“星星的孩子”。2019年4月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它既不是“性格孤僻”、“觉得孤独”,也不是“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广泛性、严重的发育障碍性障碍。

孩子罹患这种疾病有迹可循吗?是否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发现孩子的早期症状呢?

孩子可能罹患自闭症的“蛛丝马迹”

不看——不喜欢看人脸、眼睛

社交活动在生命初期已经出现,在母亲哺乳或对着婴儿微笑时,即使是三四个月的小婴儿也是有回应的。表现的方式很简单,例如对人脸的片刻凝视,或者也能回以微笑。

但孤独症患儿对人眼部的注视明显减少,甚至是逃避目光的交流,有些孤独症患儿即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这是孤独症儿童一个非常经典的社交障碍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父母应该予以重视。

不语——不说话、学语晚、语言倒退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延迟,最先引起父母重视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六七个月左右的婴儿不会发出咿咿呀呀、类似与人搭话、“找人聊天玩耍”的声音,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

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

* 如果孩子曾经有过语言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出现了退步

* 孩子的话总是叫人难以理解,与孩子相处的环境不符

* 鹦鹉学舌似的重复别人的话或者动画片里的话

* 总是自言自语但没有任何意义

不理——不理人、唤名无回应

对于自己名字的回应最早可出现在五六个月大时,这个月龄的小婴儿在听到自己常用的名字时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动作、反应,例如寻找叫他/她名字的人,或忽然停下玩耍等。

如果孩子远远大于6月龄,但对自己的名字充耳不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不指——不会指物

如果1岁以上的孩子总是拉着大人到想要的玩具、想吃的食物或其他想要的东西前,无法用手指指向他/她需要的物品,而常将大人的手放到物品上,这种表现是比较有意义的“警示行为”。

此外,孤独症的患儿肢体语言也明显减少,例如不会用点头表示“要”、摇头表示“不要”,不会手势比划等。

不分享——不会分享兴趣和情感

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欲望,在和家人玩耍时很少微笑或大笑,不会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主动分享给他人,不会对环境中的人的痛苦表示同情,似乎缺乏同情心,不会炫耀、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或者得意之事。

不学、不玩——不会模仿、不会游戏

患儿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不会模仿周围人的言行,如在拍手、敲鼓、言语发音等模仿方面存在困难。

2岁以后表现出不会玩假装的、想象性的游戏,例如过家家,用手指模仿打电话等等。

不厌其烦——行为刻板

从1岁开始就可能在孤独症患儿身上发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的现象,以重复、刻板的模式表现出来。

这些情况需引起重视

长时间旋转、排列物品,或持续对某种物品看个不停,例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非常喜欢旋转圆形的玩具,并持续盯着这些东西看,表现出了比其他小孩对这些东西明显执着的兴趣。

或者喜欢绕圈、旋转身体且久转不晕,不厌其烦上下楼梯、乘坐电梯等。

如何尽早发现并干预?

积极地尽早开展干预治疗

很多研究显示,尽早开展教育训练对于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进行科学、系统的干预训练

使用科学研究支持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孤独症患儿的发育水平、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同时也要注意促进患儿身心发育、智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减少滋扰行为等。家长们应选择正规康复机构进行有效的孤独症早期干预治疗。

父母和家庭参与至关重要

父母需对自己和孩子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合理安排治疗、家庭与工作的需求,做好与孤独症长期抗争的思想准备。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鼓励,为孩子各尽其能,共同完成训练任务,才能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来源:生育百视通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