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白天老瞌睡,可不单单是因为晚上没睡够噢

文 / 复旦儿科黄剑峰
2019-03-08 22:14

在学习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

夜惊、失眠早醒和睡眠不安等睡眠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种表现为白天睡眠异常增多的病态睡眠疾病也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注意。

姓名:刘户口

学号:CN17111

刘户口同学品学兼优,名列前茅,是同学和老师眼中的“明星同学”。

最近半年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户口同学似乎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白天经常睡觉,上课时、看电视时都能呼呼入睡。

自己有时觉得入睡时像在看电影片段或者手脚不能动,有时开心大笑时突然跌倒在地,真可谓是“聪明诚可贵,学霸价更高,若为睡觉故,两者皆可抛”。

户口的爷爷带着户口“流浪”于全国各地求医,曾经因为有“突然跌倒在地”,诊断“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不见改善;

也曾经因为“白天眼皮耷拉”,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给相应药物治疗无效;

也曾经相信“老法”,认为是“中邪”了,求些“香灰神水”搅拌成“回神面糊”服下,也不见显灵。

最后在各种方法治疗可能性均为“零”的情况下,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经过仔细询问病情,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生初步考虑为嗜睡症,通过一系列检查以及长程脑电图进行多次小睡试验后,终于被确诊为“发作性睡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刘户口同学立马回血精神杠杠的,所谓是“王者归来终有时,地球流浪还靠他”。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不明原因的以具有异常睡眠倾向为特征的综合征。该病常在青少年期以前起病并持续终生。发作性睡病伴或不伴猝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1. 几乎每日发作的白天多睡状态持续至少3个月;

2. 多次小睡平均睡眠潜伏期小于5分钟,且2次或2次以上快速眼动起始的睡眠;或患者脑脊液中hypocretin-1 浓度≤110 pg/mL 或<正常参考值的1/ 3;

3. 伴猝倒发作,表现为情绪激动时突然的、一过性的骨骼肌肌张力消失;

4. 嗜睡症状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或物质滥用等情况解释。

但儿童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症状多先后出现,常被延误诊治。在儿科医院神经科王新华医生2014年总结发表的一篇“儿童发作性睡病28例临床分析”文章发现,有14.3%的患儿曾被误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21.4%的患儿曾被误诊为肌阵挛、失张力癫痫发作;有3.6%患儿曾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更有文献报道儿童发作性睡病常因缺乏家族史或临床认识不足而被延误诊断10~15年。

发作性睡病的孩子做常规脑电图、睡眠脑电图甚至长程视频脑电图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这种情况需要利用多导脑电图进行多次小睡试验检查,检查期间医生会让孩子间隔2小时每次小睡20min,连续5次,在脑电图监测的同时结合肌电图、眼动图和心电图判断计算睡眠潜伏期及起始于快速眼动睡眠出现的次数。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在日常生活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如夜间多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常参加兴趣活动,白天短时小睡或者适当喝些绿茶或咖啡提高大脑的兴奋性。

药物治疗上国内可以选择的药物主要是哌甲酯,作为中枢兴奋剂,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如专注达,是长效哌甲酯,每天服用1次就可以了。其它药物,如莫达非尼和γ-羟丁酸钠等也逐渐成为替代哌甲酯的一线或二线用药。

2019年世界睡眠日即将召开,在倡导"好好睡觉、青春不老"的健康新风尚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这些白天异常多睡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儿科人永远的追求。

周渊峰

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儿童神经修复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立体定向脑电图与脑定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儿医疗保健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生儿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儿童神经科相关疾病电生理的研究

擅长:儿童神经系统系统疾病,特别是儿童癫痫,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神经危重症监测。

白日思睡昏昏然,

忽来幽梦常跌倒,

酣睡如泥手脚软,

立盹行眠只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