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营养】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总爱欺负别人?

文 / 中国临床营养网
2018-08-26 12:29

作者介绍

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总爱欺负别人?

文章来源:王明灿微信公众平台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我知道我打孩子是不对的,但是看到他很调皮,欺负同班的同学,我就是忍不住要打他,即便后来有人劝我,我也控制不住。”

1

张先生35岁,是一名公务员,家庭条件不错,妻子的话也是公务员,两个人的生活非常稳定,双方有个6岁大的孩子,是个男生,平时有空的时候经常会带孩子出去旅游。

家里的话有老人,当夫妻比较繁忙的时候,家里面的老人也会帮忙带。

但是这样的话也会产生问题,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们比较“惯事”小孩子,不忍心看他们受欺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给他们。久而久之,让小孩子产生了养尊处优的心理。

由于是独生子女,都比较疼爱,夫妻在照顾小孩子的意见上经常不统一。妻子说要严一些,平时要给他优质的教育,出了问题千万不要打骂,要给她最好的引导,心平气和地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生活方式。

张先生则不行,他说男孩子嘛就要给他一点自由的空间,不要老是让他学这学那的,要懂得和朋友们一起玩。出了事情,要严厉指责,千万不要姑息,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一开始,双方还觉得照顾孩子有分歧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时间久了,竟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学校的老师反馈,孩子经常会欺负同学,屡教不改。

家长一听,急了,就想着去处理这事。看了各种教科书,还有照顾小孩的书籍,可是效果却收效甚微。

“我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做才对,我的妻子也觉得我太粗暴了,不过没办法啊,孩子就是不听,怎么讲都没办法改正,这叫我怎么办?”

在孩子的问题上,张先生和她妻子可是伤透了脑筋。

2

说完张先生的情况,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4岁的杰杰再也控制不住他的愤怒和挫败感,虽然他向来脾气温和,但当娜娜开始嘲笑他裤子上的破口,并喋喋不休地持续了几分钟后,杰杰终于爆发了。

他冲向娜娜,把他推倒在地,开始用紧握的小拳头打她。因为杰杰太过激动发狂,他的攻击并没有造成很大的伤害,但也足够在幼儿园老师赶到之前让娜娜尝到了苦头,并大哭起来。

孩子的攻击行为是相当普遍的,尽管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言语攻击、相互推搡、拳打脚踢以及其他形式的攻击在幼儿期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攻击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现象可能会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孩子这么喜欢打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导致这样的行为,即便耐心地教导,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

此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让他们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

1. 他欺负我,我好难受,我就想要打他!

“妈妈,你看他,长得那么大块头,每天都在欺负我,我好难受,我好想打他啊!”

7岁的小志,跟她的妈妈抱怨。

在班上,小志属于是比较瘦小的孩子,由于出生的时候营养不好,加上后期照顾的时候,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忽照顾了他一段时间,平时被同学欺负,家长们回去以后也没太在意。

后来,有一天小志身上出现淤青,妈妈看到,急了,连忙问孩子怎么回事?小志刚开始还比较沉默,不太想说,后面再三询问之下,说出了事实的经过。

有个比他块头大的男生,见他性格内向,软弱,弱不禁风的样子,就想欺负,前面欺负了几次,小志都忍了过去。

等到第四次的时候,小志实在没有忍住,打了对方,双方扭打在地上,随着欺负的升级,孩子终于忍受不住,进行了还击。

这个时候,仿佛只有攻击,才能摆脱同学们的欺负。

2. “她抢了我的玩具,就是她,就是她嘛!我打她怎么了?”

小美是个很可爱的女生,家庭比较富裕,环境较好,父母也比较疼她,会给她经常买玩具和礼物。

得到礼物之后,小美也非常慷慨,经常会拿到教室里面,和同学们一起玩,大家一起分享。

本来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这里面,有个同学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看到小美经常拿很好的玩具过来,心里很是羡慕。

有一次,她从小美的手上抢走的玩具,霸占了她的东西。小美非常生气,连忙追过去质问对方,为什么抢走她的东西?

被质问的同学看到被指责,加上周围小伙伴的关注,心里面不高兴了,推了小美一把。

这让小美异常愤怒,双方陷入了一场混战。

“你凭什么推我,抢我玩具?”

两个女生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冲突。

3. “他像第五人格的骷髅人,好可怕,大家一起打他!”

第五人格是款优秀的游戏,小孩子都爱玩,不过里面恐怖阴森的镜头比较多,孩子会有许多想法,小明就是其中一位。

看到骷髅人,小明的第一反应是“厌恶”。每当有这个东西在屏幕出现时,他都会异常焦虑、紧张,要把手机放在一边,不看这个东西。

骷髅头在他心里,就是邪恶的标志。

同班同学里,有个人很像“骷髅人”,小明看到,就想打他,看见一次就欺负一次。

这个同学被欺负,向老师告状,说小明欺负他,总是说他骷髅人。

老师指导以后,连忙去找小明,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长得像骷髅人就该打啊!那么难看的东西,为什么要活在世上?”

三个不同的情节,代表了孩子不同的欺负状态,似乎欺负别人,存在攻击行为成为了孩子身上的独特品质,如果有稍微不满意的地方,就会显露无疑。

3

孩子的攻击行为,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1. 工具性攻击

在幼儿期,一些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例如从另一个人那里抢走玩具或霸占另一个人所占据的特定空间,小美的故事就是这一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攻击是无意的,小小的混战事实上可能只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完全没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是非常罕见的。

另一方面,尽管女孩表现出的工具性攻击行为较少,但她们也一样地具有攻击性,只是与男孩所表现的方式不同,女孩更可能使用“关系攻击”,意在伤害另一个人感受的非身体攻击。

这种攻击可能表现为辱骂中伤、与朋友断交或者仅仅是说一些刻薄、令人痛苦的事情使对方难受。

2. 情绪的自我调节

孩子能够说出他们的感受,并且能够运用策略来调节这些感受,当他们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就能够运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学会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

除了自我控制能力的增长,孩子还能够发展出老练的社会技能,大多数儿童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尽管攻击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普遍下降的趋势,一些儿童很有可能在幼儿期的时候一直表现出攻击的行为。此外,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攻击性强的孩子到了长大以后也更可能是攻击性强的人。

3. 社会学习

小美目睹了小明推倒小志的过程,第二天,小美与小玲发生了争执。她们先是斗嘴,然后小美把手攅成拳头试图击打小玲。幼儿园老师吓坏了,因为小美很少生气,她以前从未做出过攻击行为。

拿前面的小孩举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出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

社会学习理论的专家,看到这个情况会说有联系,因为他们认为攻击主要是基于观察和先前学习的。

例如,班杜拉及其同事在一项学龄前儿童的经典研究中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在研究中,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带有攻击性地、粗暴地对待玩偶“波波小丑”,是为儿童设计的拳击吊袋,推倒以后还能够恢复的录像。

作为对比,另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安静地玩着玩具。之后,实验者让学龄前儿童玩很多玩具,其中包括玩偶“波波小丑”和其他的物品。但是开始时,实验者不让这些儿童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以致让他们感到沮丧。

正如社会学习理论预测的那样,这些孩子模仿了成人的行为,看到成人粗暴对待“波波小丑”的儿童,比那些看到成人平静玩玩具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

4

基于前面提到过很多的理论,我们可以在鼓励孩子的道德行为并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方面,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策略。

1. 为孩子提供观察他人做出合作、帮助、亲社会行为的机会

鼓励他们通过参与拥有共同目标的互动进行同伴互助,这些合作活动能够教会他们合作并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2. 不要忽略攻击行为

当看到孩子的攻击行为时,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干预,并明确说明通过攻击来解决冲突是不可接受的。

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打骂的行为来进行干预,这只会加重孩子对于家长的不信任,以及处理问题的冲突。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其他解释,这对于那些具有攻击性和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具有敌意的孩子尤其重要,家长和老师还要帮助他们同伴的行为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 监控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玩游戏

有很多的证据表明,观看暴力电视会导致儿童随后攻击水平的上升。

同时,鼓励学龄前儿童观看旨在培养儿童道德水准的节目,如《中华德育故事》《德行天下》。

4.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感受,明确教导他们推理和自我控制

当孩子生气时,他们应该知道怎样用一种构建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告诉他们一些具体的事情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我知道你因为小明不给你玩而非常生气。不要打他,告诉他你也想玩那个游戏。”

同时,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某些行为是适当的。例如,明确地说“如果你吃掉了所有的苹果,其他人就没有苹果了”要好过说“乖孩子是不会吃掉所有苹果的”。

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使用语言来协商争论时,攻击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网络

截止到 2018 年 8 月 26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7510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