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气管插管,就能把药物注入肺内?

文 / 郑州人民医院
2018-08-22 21:02

2018年8月10日,伴随着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位怀孕32周的高龄产妇因为“胎盘早剥”被家属急忙送到郑州人民医院产科。

由于这名产妇具有多种分娩高危因素,产科医生迅速评估、立即准备急诊剖宫产手术并通知新生儿科值班人员,经过急诊抢救,产妇剖宫产生出了一名1.8kg的早产宝宝。

产妇分娩过程中全程有新生儿科医护陪产,但由于宝宝胎龄小、体重低、发育不成熟,出生几分钟就出现了呻吟、口吐泡沫、呼吸急促、皮肤发绀,三凹征阳性、哭声低,听诊双肺呼吸音低等症状。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在鼻导管吸氧下紧急转诊到新生儿科,立即置于辐射台保暖,无创鼻塞呼吸机辅助呼吸,宝宝皮肤颜色渐渐转红润,呻吟减轻,脉搏氧饱和度至正常。

胸片检查显示宝宝双肺透过度减低,有支气管充气征,初步诊断为由于胎龄太小,各脏器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肺表面活性物质(PS)分泌不足导致宝宝出现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

时间紧迫,结合患儿围产期病史及症状体征,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刘艳红查看宝宝情况后,决定立即给以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采用LISA技术。

在她的指导下,李远征医师通过喉镜把细胃管插入声门下,通过这根细细的胃管把肺表面活性物质缓缓注入肺内,同时继续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分钟后药物注射完毕。

这期间,宝宝没有发生药物反流、烦躁不安、心率下降等不良反应。用药后宝宝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呻吟呼吸逐渐消失。生后第二天宝宝就成功撤离无创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

新生儿科主任闫安平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救治成功率逐渐提高。早产儿出生后最早要经历的一关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指南,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有必要使用PS治疗的RDS患儿,推荐尽早使用。

传统的呼吸窘迫治疗方法是气管插管后经气管插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肺内,同时用药时候需给以复苏气囊正压通气,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药物反流、心率下降、肺泡过度膨胀导致气胸、肺损伤导致氧气依赖。人们一直在强调早产儿肺保护策略,如何最大限度保护早产儿的肺呢?LISA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LISA技术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最新方法。LISA(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技术,即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技术。

优点就是,直接喉镜下将细管置入气管内给药,无需气管插管,操作更简单;细管置入替代气管插管,减少对声带及气管粘膜的损伤,降低了患儿的痛苦;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过程中无需复苏气囊正压通气,降低了早产儿脑损伤,保护肺组织,降低了早产儿氧气依赖的发生。

这一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开展LISA技术可以不用气管插管、最小创伤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广大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到目前为止新生儿科采用此技术已成功救治了数十位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这些早产儿均健康出院。

LISA技术,也为新生儿科的治疗技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刘艳红,新生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1996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现担任河南省免疫委员会委员;在新生儿危重症抢救方面有丰富经验,擅长小儿呼吸机的应用及超早产儿的救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供稿:新生儿科 刘艳红 康珈宁

编辑:王佳男

图片:新生儿科 以上网络图片如若涉及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清除

感觉统合失调是个什么鬼?宝妈们快看过来~

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