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但是多生多育的女人寿命却更长?

文 / 造就
2017-07-07 15:06

民间有一种说法,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

为什么?

女人怀孕后,身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体重增加,代谢率飙升,脉博加快,子宫扩张,进而压迫周围的器官和血管。此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会急剧攀升,而脑灰质则会缩水。

这些变化虽然对分娩有利,甚至不可或缺,但很多都会在日后造成麻烦。性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生育机会,但也提升了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有丝分裂活跃意味着细胞受损加重。孕期和哺乳期所需的高代谢水平提升了氧化应激反应——该过程据信会加速衰老。胎儿的骨骼发育也会造成母体钙质流失。作为一种“异物”,胎儿的存在也会迫使母体抑制免疫系统,从而改变母体对感染的响应。

因此,一些研究显示生育和寿命缩短相关,也就不足为怪了。2007年,一项针对19世纪末美国犹他州人口数据的研究发现,生育子女数量与妇女的死亡风险存在相关性。2006年,一项针对波兰农村妇女的历史研究也显示,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多,寿命也就越短。

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但是多生多育的女人寿命却更长?

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对孕育后代发展出了怎样的响应机制?

另一方面,指向相反结论的证据也许更加出人意料。托马斯·珀尔斯(Thomas Perls)是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2015年,他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和丹麦,40岁后生育过的妇女,其活到100岁的概率增加了三倍。针对萨米人村落、阿米什家庭和其他群体的历史研究也显示,高龄生育与长寿之间存在相关性。2009年,研究人员分析了荷兰1850年到2000年的相关记录,并发现,即便是控制了早年生活中影响自然选择的因素之后,多生多育与育龄后存活率之间依然表现出了相关性。

去年,一项针对危地马拉玛雅农妇的研究发现,女性养活的子女越多,她的染色体端粒就越长(控制了初始长度)。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小帽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一旦磨损殆尽,细胞也将死亡。该论文第一作者巴勃罗·内波姆纳希(Pablo Nepomnaschy)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他分析说,这种端粒效应也许是雌激素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分泌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防止端粒缩短。

或者,妊娠状态本身能重新激发出母体活力,至少对晚育妇女而言是如此。2015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提出了这种观点。2010年,一项研究曾发现,高龄怀孕小鼠的肝脏,其再生方式与未怀孕高龄小鼠完全不同,再生速度也是后者的两倍。另外,发表于1994、2004和2006年的若干研究也显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怀孕后,复发率相对前一年会有所降低,活跃的脑白质病变数量减少、区域缩小,而且相对于完全不生育的患者,多生多育者罹患该病的风险也更低。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化学手段诱发脑白质病变,怀孕小鼠的神经再生能力和麻痹控制能力也相对更强。

看上去,怀孕确实对寿命产生了某种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它更有可能是哪一种?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对孕育后代发展出了怎样的响应机制?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近一个世纪后,科学家才开始认真地构建与衰老相关的进化理论。在此之前,有一个问题始终让他们困惑不解:自然选择为什么能持续地容许衰老的发生?为什么就不能进化出青春与健康永驻的途径?衰老究竟服务于何种目的?

上世纪50年代,进化生物学家彼得·麦达瓦(Peter Medawar)提出了一条有关衰老的待验证理论,即“突变积累理论”。他认为,自然选择并不关心育龄后个体的健康状况,因为那个阶段对个体的存活影响甚微。因此,进化过程忽略了中老年时期才显现出来的突变,无论其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他在书中指出,适者生存不是发生在个体层面,而是在基因层面。基因是自私的这一理论框架进一步强调:帮助个体繁衍后代的基因不会关心个体日后的健康状况。道金斯称,相对于我们的健康与寿命,更重要的是将DNA传递给后代。

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但是多生多育的女人寿命却更长?

生物学上的偏向 基因p53在防止癌细胞扩散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也会在日后加速衰老。上图为基因p53的计算机渲染图。

按照麦达瓦和道金斯的理论,与生育有关的基因适应是一回事,影响衰老的基因适应则是另一回事。有助于生育的基因适应不太可能也有利于长寿,有鉴于此,他们的理论框架并不支持“生育能延长女性寿命”的观点,但也不支持“生育会缩短女性寿命”的观点。

不过,有一些理论却能证明。其中之一来自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Williams),他在1957年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写道,“也许可以说,当青春与衰老发生利益冲突时,自然选择总是会偏向于青春。”他以麦达瓦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基因变异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效果,而选择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偏向其中一个阶段。根据这种“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论,在生物体停止生育后,原本对生殖有益的突变可能产生负面后果。

对于拮抗性基因多效性理论,最近发现的一个潜在范例就是p53基因。该基因在生物体年轻时可以帮助预防癌症,但到了生物体晚年,就开始加速个体衰老。这一假说或许还能解释另外一些特别的现象,比如,生育能力较高的女性为何易患亨廷顿氏症,或者,性激素的旺盛分泌在提高生育成功率的同时,为何会增加个体罹患特定癌症的风险。

换言之,生育的代价是昂贵的,而母亲付出的代价,就是寿命的缩短。

该理论提出二十年后,生物学家托马斯·柯克伍德(Thomas Kirkwood)提出了另一种假说,试图解释生育与长寿的逆相关关系。这种“一次性体细胞理论”认为,当身体从有限的能量储备中拿出一部分,将其投入生殖活动时,个体的细胞修复和维护功能就会减弱,从而导致体细胞分解和衰老。换言之,生育的代价是昂贵的,而母亲付出的代价,就是寿命的缩短。

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但是多生多育的女人寿命却更长?

从这些理论来看,我们就别指望生育能让母亲长寿了。

但理论生物学家乔希·米特多夫(Josh Mitteldorf)认为,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很多盛行的衰老进化论都聚焦于个体或基因层面的进化。他说,如今,是时候站在新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了。这个视角就是群体选择。相对于个体健康,这种选择更偏向于群体健康和种群数量。

长寿的母亲具备某些优势,这些优势也许能构成正选择压力。就比如,她有机会成为祖母。1997年,人类学家克里斯汀·霍克斯(Kristen Hawkes)提出,在生育完成后,人类女性之所以还能活那么久,就是为了当上祖母,参与照料孙辈,确保他们的存活,同时让母亲们(她们的女儿)有精力生育更多的子女。霍克斯对坦桑尼亚狩猎采集民族哈扎人的女性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年长女性采集的食物数量超过了育龄妇女。这一证据支持了祖母假说。

另一位人类学家洛雷娜·马德里加尔(Lorena Madrigal)则提出了“母亲假说”,同样认为生育对长寿构成了正选择压力。她指出,“女性停止生育,是为了全力确保子女存活,就这么简单。”由于高龄妇女的生育风险骤增,久而久之,在进化的作用下,女性一到绝经期便失去了生育能力,从而得以投入精力去照顾现有子女。马德里加尔分析了16世纪至20世纪哥斯达黎加的历史数据,并从中发现,女性的生育能力和长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祖母年龄与孙辈数量之间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然而,不管是祖母假说,还是母亲假说,两者的预期结论是一致的:生育年龄过去后,进化压力会使女性寿命延长。

生育大量子女的女性寿命更长,这除了进化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当上母亲的女性往往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这种支持对寿命延长很有帮助。比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国近800名未育女性,她们都表示,自己感受到了社会的排斥。去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子女成年后也会向母亲提供社会支持,这种支持对延长母亲寿命至关重要。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内波姆纳希提出,“女性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便可以在生育中投入更少的精力,转而将能量投入体细胞中,以保养身体,抵抗衰老。”他援引其他研究结果称,社会支持与延缓端粒缩短的“缓冲效应”之间存在相关性。另外,米特多夫称,社会因素也可以转化为心理因素,“进而转化为代谢水平,对个体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正如马德里加尔所言,一切都“十分复杂”。“绝经期后的寿命问题非常复杂,我们不可随意给出简单的解释。”

生育对女性的影响是以上部分效应甚至所有效应相互制衡的结果,而且,跟母亲的心态也有关系。研究显示,我们的信仰和心态也能影响衰老速度,悲观情绪就与端粒缩短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乐观的人就一定长寿,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持乐观,也许还是有必要的。

翻译:雁行

来源:Nautilus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