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治疗新希望

文 / 每日商报
2021-06-12 09:33

「医生,我知道我的癌症已经到了末期,还有一丝希望吗?」

据资料显示,九成以上的子宫体癌来自子宫内膜,属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只有少于一成来自子宫肌肉层的癌症称为子宫肉瘤,故此子宫体癌普遍又被称为子宫内膜癌。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18年公布的最新数字,子宫体癌是女性第四常见的癌症。

虽然现时医学界对子宫内膜癌的成因仍未能完全了解,但研究指出部份原因与女性荷尔蒙有关。女性的子宫壁由三层组织构成,最内层就是子宫内膜。在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中,不同荷尔蒙会互相保持平衡,使子宫内膜循环地增生、分裂变薄及脱落;但一旦荷尔蒙失衡,子宫内膜就会增厚,子宫最内层便有机会出现癌前病变,更有机会逐渐演变成子宫内膜癌。所以,曾接受雌激素荷尔蒙补充疗法、停经后及未曾生育之女士有较高风险患上子宫内膜癌;而其他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家族病史等。

早期子宫内膜癌症状并不明显,或有阴道异常出血及排出异常分泌的情况。如到了中至后期,征状就会较为明显,病人可能会出现盆腔疼痛,甚至在下腹位置触摸到硬块。子宫内膜癌一般的治疗为外科手术、电疗及化疗。在决定采用哪一个治疗方案时,医生会全面考虑多项因素,包括患者之年龄、健康状况、肿瘤类别、肿瘤分级及肿瘤扩散到子宫体以外部份之严重程度。

如患者确诊初至中期癌症,一般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或配合电疗以减低癌症复发机会。如到了晚期,治疗方案则有所不同。因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器官,多数以化疗作全身性治疗或采用荷尔蒙疗法。

当癌症扩散时,传统上一线治疗为化疗,但有机会为患者带来一连串的副作用,包括发烧、作呕作闷、食欲不振及体内白血球数量降低等。当完成化疗后,如病情恶化时,则无标准的后续治疗方案。

最近有一新式治疗方案已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使用。当完成一线治疗后,如肿瘤有持续扩散情况,患者可考虑接受标靶治疗(口服药物)配合免疫治疗(静脉注射)的联合疗法,作为第二线治疗。虽然服用标靶药有可能导致高血压、腹泻及疲倦等副作用,而免疫治疗则可能令少量病人有机会出现与免疫系统相关症状的副作用,但此联合疗法可有效控制及缩小肿瘤,从而帮助舒缓患者不适,并可延长无恶化存活期及总存活期,可望为病人提供多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