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因检测FAQ(三)

文 / 健康界
2021-04-22 00:35
肿瘤基因检测FAQ(三) Question NO.1

病人因经济条件等原因用不起靶向药,在选择化疗时可否做化疗用药指导方面的基因检测?可以做到精准治疗吗?

Answer NO.1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不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机制不同,可参考下图。

我们常说的肿瘤化疗药物用药指导基因检测,就是检测人体的正常的白细胞的基因多态性(Germline cell),这与肿瘤靶向用药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是不一样的(Somatic cell) ,这些基因的多态性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能力(转运体)、代谢能力(代谢酶)及药物作用靶点(受体)的作用能力,因为每个人的基因是不同的,所以化疗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副反应就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个就叫做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决定了不同患者使用同一种化疗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不同,比如肿瘤化疗常见的铂类药物(顺铂、卡铂及奥沙利铂等)。

其实做化疗药物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主要通过PharmGKB数据库进行筛选,筛选的依据根据Level of Evidence (1A/1B/2A/2B/3/4)、OMB Race(Asian)/Race Notes(Asian)及Type(Toxicity/ADR)等条件进行选择,通过检测人体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指导化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在临床上我接触过一些医生,有些医生并不怎么认可这种检测结果,当检测的结果与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出现矛盾的时候,问题尤为激烈,所以不管检测结果好坏,他们最终还是依据NCCN指南来选择化疗药物,因为好像也没得选,而且那样治疗是合乎规定的。

我们在出一些化疗药物基因检测报告时会说哪个基因的多态性、高表达、低表达对某种化疗药物敏感或毒性相关,其实大医院的临床专家并不认可这种结果,他们还是会倾向于按照NCCN指南去用药。

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毒副作用的基因检测,其实测的是人体正常细胞的基因多态性(除了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量),而不是测癌细胞的基因突变,所以化疗药物用药指导基因检测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医疗,因为没有涉及对癌细胞基因突变的分析,化疗药物基因检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个体基因差异层面)给医生提供药物选择及药物剂量的指导建议,但当循证医学(药物治疗指南)与精准医学(药物基因组学)出现矛盾的时候主要的决策者还是医生。

Ps:临床上肿瘤治疗的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除手术以外,靶向用药可以做到精准治疗,化疗用药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用药指导,最新研究发现,放疗也将通过基因检测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文章链接: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16)30648-9/fulltext

Question NO.2Answer NO.2

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NSCLC患者中的腺癌、大细胞癌等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非吸烟、小活检标本或混合型组织学类型的鳞癌患者也应虑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建议:所有肺腺癌或者混合腺癌成分的肺癌患者,不考虑性别、种族和吸烟情况的特征,均应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ESMO(欧洲临床肿瘤协会)指南建议:NSCLC患者中的晚期非鳞癌应进行EGFR突变检测;非吸烟或者很少吸烟(每年<15包)的鳞癌患者也应虑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已确诊鳞癌患者不推荐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指南建议:所有NSCLC患者,不限组织学类型,只要条件许可,均应尝试进行基于肿瘤组织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

(ps:小细胞肺癌存在EGFR突变的概率很低;肺腺癌和肺鳞癌基因突变及频率对比、EGFR突变频率及人群分布可参考之前的(一)、(二)文章)

Question NO.3

一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进行EGFR基因检测发现有19外显子缺失,使用易瑞沙治疗一段时间后基因检测发现19外显子缺失并存T790M突变,后续应该怎么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后续出现C797S突变又该怎么使用靶向药?

Answer NO.3

EGFR基因两种主要的突变为19外显子缺失(约占45%))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约占40%),二者均可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活化,且均为EGFR—TKIs的敏感性突变,可以使用一代EGFR-TKI靶向药(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和二代EGFR-TKI靶向药(阿法替尼、达可替尼);

当有T790M突变出现后(一、二代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会在一年内产生耐药),可以使用三代EGFR-TKI靶向药(AZD9291:3月份已获CFDA批准,中国的耐药患者中,只有约50%会携带T790M突变,另外50%由于别的基因突变而耐药的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效果不好);

如果使用AZD9291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C797S突变(三代药物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会在九个月后产生耐药),研究发现,C797S突变是AZD9291耐药的原因之一,如果这个新突变的C797S和原来的T790M成反式排列,重新用一、二代TKI靶向药有效,如果新突变的C797S和原来的T790M成顺式排列,目前还没有好办法。

(Ps:Nature最新文章:Brigatinib combined with anti-EGFR antibody overcomes osimertinib resistance in EGFR-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Mar 13;8:14768. 表明针对ALK融合的靶向药Brigatinib联合EGFR抗体靶向药能够有效的治疗EGFR 19缺失突变+T790M突变+C797S突变,很好地控制肿瘤生长)。

同样有趣的情况在ALK基因融合里也会发生,一患者ALK+使用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后出现C1156Y耐药突变,之后使用二代ALK抑制剂色瑞替尼治疗(有效率50%,适合部分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患者),效果不佳,随后使用三代ALK抑制剂劳拉帕尼,效果较好,可几个月后出现C1156Y/L1198F双突变,对劳拉帕尼耐药,L1198F突变对一代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敏感,换用克唑替尼治疗后肿瘤得到明显控制,主要原因是L1198F突变使得ALK的结构有利于克唑替尼的紧密结合,与野生型相比,克唑替尼在这个ALK突变上的活性反而增加了。

Question NO.4

除了EGFR本身的耐药基因突变,EGFR突变耐药机制还有哪些?

Answer NO.4

KRAS基因突变会导致对上游EGFR靶点耐药,KRAS是EGFR通路下游的效应因子,突变型KRAS基因编码异常的蛋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且不受上游EGFR信号影响;其它的耐药机制包括HER2或cMET等旁路信号通道的激活,还有接近20%的耐药人群耐药机制尚不明确(二代EGFR TKI阿法替尼有HER2活性,可以用于克服一代EGFR TKI中由HER2 引起的耐药,主要耐药突变也是T790M,超过30%,其它的耐药突变包括L792F 和 C797S)。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