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最危险的致癌因素,往往“潜伏”在我们身边!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1-04-18 18:57

癌症的预防重于治疗。一些已经被明确的致癌因素,就“潜伏”在我们身边,虽然危险,但也容易预防。比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蔬果摄入少、加工肉类及红肉摄入多、肥胖、糖尿病、紫外线等。防癌还是要从一些生活细节入手。

2021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旨在鼓励每个人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远离癌症的困扰。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癌症定义为一类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防治癌症最重要的是防,其次才是治,预防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治疗。一个健康细胞发展成恶性肿瘤,往往需要经历长达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癌前病变”阶段,这个阶段病变往往是可逆的。这为我们的预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要防癌首先要了解哪些是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致癌因素,往往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纠正这些因素,就能够大大减少致癌性暴露,这也称为癌症的一级预防。近日,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郝捷/陈万青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一项研究结果,从行为、饮食、代谢、环境和感染5个方面分析了23种癌症可控危险因素,认为45.2%的癌症死亡可归因于此。

行为因素:吸烟(包括二手烟)、饮酒、缺乏运动

戒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有的吸烟者会说:“有人从不吸烟也会得肺癌,也有的人吸了一辈子烟也没事”。实际上,任何一种致癌因素与癌症并非是“必然”的关系,吸烟与肺癌也是如此,只能说吸烟越少,罹患肺癌的机会越少。有统计显示,如果戒烟,可以避免大约80%~90%的肺癌死亡。

对于吸烟者来说,无论什么时间戒烟,都会获得益处。但降低风险的程度取决于吸烟的年数以及戒烟前抽取的香烟数量。

酒精也是一类致癌物,有明确的证据显示,酒精会增加口咽、喉、食管、胃、肝、结直肠等部位的癌症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白酒1两、啤酒一瓶),女性不超过15克,否则即为饮酒过量。运动是防癌的有效方法,有研究发现,每天运动1小时能够起到很好的防癌效果。

饮食因素

蔬果、膳食纤维摄入少,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摄入多

食用过多的加工肉类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特别是被烧烤过的肉类。红肉的致癌风险虽然远不及吸烟,但限制食用也能够降低患癌风险。适当增加新鲜的蔬果以及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能够起到防癌的作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吃 300~500 克蔬菜(非淀粉类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200~350 克新鲜水果,且不能用果汁代替。鱼、肉、蛋平均每天摄入120~200克,优先选择鱼和禽。

代谢因素

肥胖、糖尿病

肥胖和糖尿病两者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两者均被归结为明确的致癌因素。一项统计显示,肥胖和糖尿病导致的癌症已经占到全世界所有癌症病例的6%。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胰腺癌,它不仅和肥胖有关,还跟糖尿病有关。

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判断肥胖的指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也是凭此定义肥胖或超重,成人的BMI数值如果低于18.5即为体重过轻,18.5~24.99为正常,25~28为超重,28~32属于肥胖,而高于32则为重度肥胖。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一类常见的致癌因素,比如PM2.5和紫外线照射等。要减少因感染诱发的癌症,比如肝炎病毒、ED病毒、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瘤病毒等,除了正规治疗,最好的方法是注射疫苗。

防癌体检对于癌症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即便是平时没有不舒服,也要要重视定期体检。如果出现一些异常症状,比如皮肤、乳腺、舌部或者任何部位有可触及的肿块,皮肤上的疣或者黑痣发生明显变化,长时间不明原因的低热或者体重减轻,久治不愈溃疡,以及嘶哑、干咳、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都不能大意,应及时就医诊治,并做更有针对性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