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这份中国最新指南解读请收好!

文 / 中山六院
2021-03-04 09:49

结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日前,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在北京发布。

其中,中山大学副校长、我院前任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六区主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兰平教授为指南指定专家组组长之一,胃肠外科何晓生副主任医师为指南制定工作组及主要执笔团队成员之一。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是第一个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相关的13个临床问题进行循证推荐的指南。这里,我院兰平教授结合这些临床问题以及我国现状给予部分的解读。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病率高,城市发病率也是高于农村的。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因此呼吁男性同胞要更积极地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在这些危险因素中结直肠癌家族史是第一条提及的。很多研究表明,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6-2.07倍。

需要注意的是,在遗传背景下的“一级亲属”的定义是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子女,不包括配偶,这与法律第一继承的定义不同。加大一级亲属结直肠癌筛查的力度,将很大程度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酒以及不限地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等)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食用膳食纤维、全谷物和乳制品,适当和合理的体育锻炼等)将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因此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一般风险人群和散发性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的定义

一般风险人群是与高危人群相对而言的。一般风险人群指的是患癌风险处于平均或者较低水平的人群。

排除以下情况即可确定为“一般风险人群”: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结直肠癌病史、肠道腺瘤病史、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然而,一般风险人群仍应该根据个体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以及饮酒情况综合评定是否为高危人群。

目前我国使用的评分系统包括亚太结直肠癌风险评分、结直肠癌筛查高危因素量化问卷以及伺机筛查风险问卷,这些问卷均以上述的危险因素做一些模型的探索,目前模型对结直肠癌的预测能力仍然有限。

一般人群筛查起止年龄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自40岁开始上升,并在50岁起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考虑到这个国情,指南建议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对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人群建议在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明确区分了结直肠癌风险评估和结直肠癌筛查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评估,旨在利用上述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评分(或问卷)寻找高危人群。这个评分(或问卷)甚至可以利用网络或媒体的宣传,达到全民评估、接近“零”的经济投入,这是筛查手段不能达到的筛查范围。精准寻找的高危人群更能提高筛查的效率。当然对于评估为中低风险的人群,则可从45岁-50岁起开始接受结直肠癌筛查。

筛查工具的使用

目前,粪便免疫化学实验(FIT)由于检测成本相对较低,操作方便,而且属于非侵入性筛查手段,在部分社区和政府组织的筛查项目中广泛应用。然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对癌前病变的灵敏度较低,因此使用FIT进行筛查需要每年做一次。

对于另一种非侵入性筛查手段粪便靶点DNA检测(即利用实验室技术检测粪便脱落细胞中DNA的突变),成本比较高,而且需要中心实验室检查,不利于大规模人群筛查,但对癌前病变和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针对有条件而又不愿意接受侵入性检查的受试者。

全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通过内镜,医生可以较为完整的探视整个结直肠的情况(包括癌前病变或其他非肿瘤性病变),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可以达到将近90%以上的准确性。

然而这个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而且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口服泻药可能引起受试者的不舒服,如泻药味道难喝,禁食难受,偶有恶性、呕吐、腹胀,等待肠镜时间较长,有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等并发症(虽然少见,但仍偶有发生)。

基于以上,受试者依从性很低。尽管如此,这个检查是其他筛查手段无法替代的,因为它可以发现确实存在的病变并作出诊断和治疗。结肠镜检查为最后一道筛查防线。

因此,指南中也提到结肠镜的质量很重要,包括肠道是否清洁干净、镜子是不是到达最近端、退出镜子的时间是不是充分、有没有达到20%的腺瘤发现率标准等。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CT成像检查目前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中应用甚少。

相关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比较复杂,建议咨询遗传性结直肠癌专科门诊。

专家介绍

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 兰平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六院前任院长、中山六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六区主任、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擅长领域:结直肠癌及炎症性肠病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克罗恩病并发症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中山六院名优专家门诊)

胃肠外科二区 何晓生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博士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二区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2005届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毕业后保送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师承兰平教授。自2005年起从事胃肠道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结直肠肿瘤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治,2016年-2018年以博士后身份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及公共卫生学院从事结直肠肿瘤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近5年以来分别在JAMA Oncol、Gastroenterology、Int J Epidemiol、Int J Cancer、J Crohns Colitis、EBioMedicine、Inflamm Bowel Di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SCI收入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1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已结题)和面上项目1项(在研)。

擅长领域:从事胃肠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的外科诊疗,特别是腹腔镜微创手术。

社会职务: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肠外科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道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青年工作组委员。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朱昌平

文/中山六院

图/图蜗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