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门提问:防癌险到底值不值得买?答案令人担忧

文 / 金融八卦女
2020-11-14 10:21

| 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岩竹

· · ·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非的医疗系统非常先进。

一位名叫伯纳德的医学博士擅长心脏和外科手术,在南非首都颇受人敬仰。1980年他治愈了一位患癌症的中年女性病人,并帮助她申请了当时南非国家的社会保险,支付了相关的医疗费用。

但两年以后这位女病人前来复查的时候,他发现相关癌症已经复发,而且治疗的时间太晚,两个月后这位女病人就去世了。

事后他觉得非常奇怪,他就对女病人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是一个单身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的家庭,母亲为了孩子的生存,不得不天天辛勤的工作。

然后伯纳德意识到社会保险只能涵盖在医院的治疗,而这些病人出院之后必须保证相关的治疗环境。于是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说服南非的保险公司,最终在1983年,南非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一款针对重大疾病的保险。

这就是重疾险的前身,也是防癌险的由来。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脱胎于重疾险的防癌险,在当前癌症对于人的影响日益明显的状态下,已经成为最适合家庭定制的保险之一。

1.

/ 初始的市场 /

2000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单独的癌症保险,相关的功能被重疾险所覆盖。

重疾险在起源的时候,总共有四种疾病:心肌梗塞、脑中风、癌症、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传入到中国之后,最初是6种,后来演化为10种左右。

1995年国内某国企背景知名的保险公司推出了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附加险,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重疾险作为核心产品制定的。当时在讨论推出附加重疾险覆盖的范围时,该公司领导咨询了几位保险业的元老后决定,将常见的3种癌症纳入重疾险保障范围。

这其实意味着不光是重疾险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涵盖癌症的相关商业保险也是第一次在国内露面。

受海外保险公司推出特定疾病保险的影响,在核算之后这家保险公司又于1996年下半年推出了专门的重症疾病保险,其中涵盖了几乎全部的恶性肿瘤。

那时,在推动这样一个重疾保险市场的时候,他们曾经用过“现在不准备,大病来了怎么办”这样的广告语。

陆续也有几家保险公司看到商机,推出了重疾险的产品,甚至有的提出可以覆盖几乎全部的慢性病。

但是这个阶段的重疾险保障有限,并且各家公司对疾病的定义、理赔条件的定义,都有不小差异,在理赔上很容易出现纠纷。

因此,实际上重疾险真正的市场并没有打开,更多的还是作为寿险的定期附加险出现,而且对于癌症仅保障部分恶性肿瘤。

再加上当时我国在保险医学的疾病发生率数据基本为零,无法让保险公司通过数字调查和分析,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险定价数据。这使得保险公司对重疾险乃至防癌险的销售如履薄冰,只能小心翼翼,而且承保额度低,核保政策严格。

在这样的局面下,一个新型保险不可能形成市场热门。因此,那时候的重疾险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2.

/ 快速发展 /

2000年中国加入WTO,不光意味着市场开放的契机,也引来了外国保险机构进驻中国的风潮。

而随着这股风潮,中国的保险市场被迅速地做大。当时国外保险公司看中了中国这块巨大的蛋糕,争先恐后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全国保费收入轻松越上3000亿元的台阶。

就在市场形势一片向好、中外保险公司肆意扩展业务的时刻,重疾险从一开始就存在的潜在矛盾一个个浮出水面,问题接踵而来。

这期间重疾险的病种增加很多,甚至有外国保险公司拿出了保障30多种癌症的重疾险。这已经跟我们当前所谈的防癌险,很多产品内容不谋而合。而在时代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所有的重疾险都被设计成了投资分红型。

到了2003年,保险监管层认为分红型重疾险有隐患,所以出台规定不能将健康保险设计成分红产品,期望让重疾险回归保障的本意。

从这个时间点开始,重疾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专业化的轨道。

但2006年爆出的某海外保险公司“重疾险事件”,也就是深圳25名投保人集体控诉其重疾险“保死不保生”的事件发生后,2007年8月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了《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

规范中规定了25种重大疾病的定义,其中前6种为必保重疾,其余则是由保险公司依据原保监会的重疾定义规范自由配置。至此,重疾险有了统一的行业规范和监管。

规范把保险公司的重疾险保障范围扩大到25种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占比约为95%。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只能在剩余的5%中自由发挥。

《规范》的出台,结束了各家公司对重疾定义混乱的局面。而为了体现差异化,很多保险公司就将目标放在了专门疾病的项目上。同时,中国的消费者有了意识专门去购买专业保险,也为专业险种在中国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瑞士再保险公司与两家中国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将国外防癌险引进中国,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防癌险。

没想到,这种针对癌症的专门商业保险销售好于预期。这彻底引爆了各家保险公司对防癌险的兴趣。

3.

/ 多样化 /

2013年原保监会的两项决议,又为这一场新的保险市场运动添了一把火。

首先是在2013年8月中国原保监会宣布,经国务院批准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新政策将放开人身保险预定利率,定价权交给保险公司和市场。

这使得保险公司越来越有兴趣设计新的保险产品,并利用这些保险产品打入细分的保险市场。而已经挑起热度的防癌险,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所有保险公司眼中的香饽饽。

其次是在2013年11月,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自己的疾病发生率表,重疾险产品的定价和法定准备金评估主要依靠国外疾病发生率数据。由于中外的国情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采用国外数据参考下的定价产品严重制约了我国疾病保险的发展。

此后,设计新产品时,采用我国的数据更契合市场,推出适合于特定人群的个性化的防癌险产品,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更好的选择。

在这两个利好消息鼓舞下,防癌险也得到大力推广。但因为这时候的产品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极端,产品设计还很幼稚,比拼的还是谁覆盖的癌症种类多,对于投保人的服务意识以及后续的人文关怀并不够。

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引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军防癌险市场。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对于客户需求的统计日益明确,在这样的基础上,防癌险的多样化就逐渐显现出来。

目前为止,市场上防癌险可以分为几个类型。有国外和商业保险公司推出的针对高端人群定制化的防癌保险,也有互联网金融平台主导的在互联网直接购买的便宜但保障范围也缩小的防癌险,当然还有像中国平安刚刚推出的既照顾投保人需求又能提供完善保障的防癌险。

这是一个各显神通,八仙过海的新竞争时代。

4.

/ 新时代 /

2017年,原保监会通过一系列监管政策要求并呼吁:保险姓保,不忘初心。开始推动广大寿险公司回归保障型产品轨道,在顶层设计上解决了产品的问题。

这时候高杠杆率的重疾险和防癌险在业内引起震动,让健康险成为热论话题。再叠加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保险终于迎来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拐点,大幕徐徐展开,各路英杰摩拳擦掌。

2017年2月,传统保险公司纷纷进入百万医疗险市场,平安e生保上市拉开了保险公司互联网化的大幕。此后一年,数十款百万防癌险面世,产品同质化的弊端在互联网同样上演。

防癌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期间发生了多起用户与防癌险的保险公司之间的诉讼,投保人对防癌险的期望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关注防癌险差异化的服务。

在知乎上专门有一个防癌险到底值不值得买的问题,下面的跟帖已过千。大部分都在吐槽防癌险的一些糟点问题。例如不能终身保护,例如有免赔额,例如一些治疗无法覆盖等等。

实际上,很多用户所提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改进自己防癌险产品设计的源头。当前防癌险由于对应的需求较多,发展迅速,开始由覆盖面广的比拼,进化到服务上。

最新的消息显示,平安健康险推出了一款平安i康保·终身防癌医疗,解决了现在很多投保人对防癌险的要求。

比如对于保险保护时效问题,这款平安i康保·终身防癌医疗最大的亮点,就是可以实现终身防护。而且可以实现一辈子的大病治疗保障,无惧停售和理赔,这款保险能保证续保一辈子,另外,买后患病赔过之后还能续保。

而且平安i康保·终身防癌医疗投保年龄覆盖0-70周岁,三高人群符合条件也能买,还有超低投保门槛,亚健康人群符合条件也能投保……基本解决了投保人针对保险时长的意见。

比如大家关心的特需治疗问题,这款平安i康保·终身防癌医疗保额高达千万,涵盖癌症医疗+意外+特需+特药+质子重离子医疗。很多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这款保险都可以支持,降低投保人的负担。

比如很多投保人吐槽的免赔额问题,在保障范围内,这款平安i康保·终身防癌医疗不光承诺零免赔,而且终身累计癌症医疗费高达800万,年度最高报销400万,保障范围内癌症医疗、抗癌特药都可保,癌症确诊费用也能报销。

……

关键这款保险的费率比较低,投保人如果选择的话每年最低78元起,如果家庭内有两人以上一起来买这个保险,可以享受5%的费率优惠。如果加入平安健康HelloRun Club,续保最高可享30%费率优惠。

产品于11月10日正式上线,也算是平安健康险在双十一之际,为用户提供的一个重磅好礼,一份可以用一辈子的防癌医疗险。

当一个保险公司从投保人的角度来设计产品,这就意味着这款产品一定会得到市场的认同。

而能得到市场认同的保险,都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历史证明的必然,也是市场由衷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