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要注意什么?如何早期发现肝癌?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注意事项
目前已在国内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一类是干扰素。两药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也各有利弊。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有抑制病毒迅速,抗病毒作用强,只需口服,不良反应很小,费用相对低等特点。它的缺点是需要长期使用,没有固定的疗程,可能出现耐药等问题。
已决定选用或正在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乙肝患者朋友们需要尽量做到:
1.每天规律服用。即每天最好固定时间服,推荐时间:每天临睡前。优点:一是养成习惯,不会忘;二是如服用恩替卡韦需空腹。
2.不要自行停用,否则可能造成病毒反跳,肝损伤加重,甚至可出现肝衰竭。
3.定期监测,防止及早期发现耐药。根据对药物的应答好坏、副作用情况以及服用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率的不同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复诊时间或及时调整治疗。
4.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总的来说,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口服,病人耐受性好,无明显不适。只是口服阿德福韦酯应注意定期复查肾功能;服替比夫定要定期复查肌酸激酶(CK),尽管这种副作用发生率不高。
5.对于生育期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乙肝患者朋友们,要到专科医院咨询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调整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慢乙肝患者
如何能早期发现肝癌
最近,病房收治了一位年仅42岁的男性晚期肝癌患者,病人10年前曾因肝功异常、HBsAg(+)住院治疗一个月,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功正常出院,之后随诊两个月,肝功持续稳定,且一直无不适感,未再就医。近两周病人感右上腹不适、双下肢浮肿再次就诊时,B超已提示为晚期肝癌,失去了手术时机,之后很快因肝癌破裂出血死亡。
临床上,这样伴有慢性乙型肝炎,因未感不适而未定期复查,直到出现症状再就医,已发展至晚期肝癌,失去治疗机会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屡见不鲜,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癌”,它发展迅速,治疗棘手,疗效欠佳,近期病死率相当高,且待病人出现不适症状再就诊时,多已属于中晚期肝癌。所以,及早发现很重要。肝癌高危人群要定期随访观察。
肝癌的高危人群有:
1.40岁以上,有5年以上的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标记物阳性者;
2.有癌症家族史;
3.有5到8年以上的酗酒史,并有慢性肝病临床表现者以及已经确诊的肝硬化患者。
上述人群应至少每半年全面检查一次肝脏的生化和影像学指标,包括做B超、查甲胎蛋白(AFP)。一旦发现可疑病变,就要做CT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患者AFP持续升高,B超和CT检测不能支持诊断,应进一步做肝动脉造影检查或病理检查,这对早期小肝癌和肝癌子灶的发现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如有个性化需求,请您就诊咨询。)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中西医结合中心 主任医师 杨玉英
来源/北京地坛掌上健康
更多肝胆资讯,免费咨询医生,请关注“肝胆相照一家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