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肿瘤?谁才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文 / 麻省医疗国际
2019-03-27 12:42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一般来说,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常见的息肉包括肠息肉、胃息肉、鼻息肉、宫颈息肉、声带息肉等等。息肉也有很多类型,例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等。息肉也有可能恶变,例如胃息肉和肠息肉,可以发展为恶性肿瘤,如果发现了胃肠道息肉,应该尽早切掉,防止恶变。后续保障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免复发。

息肉和肿瘤的区别

息肉是指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均可有息肉出现。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例如长在声带上的称"声带息肉",出现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以此类推。如果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为"多发性息肉"。

对于息肉进行内镜(胃镜、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是防止其癌变十分有效的措施。目前镜下治疗息肉的方法有:高频电凝电切、高频电灼、激光治疗、微波治疗、注射摘除、冷冻疗法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

肠息肉和胆囊息肉

肠息肉:肠道息肉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种类型,癌变的几率不同。但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之后保证定期做肠镜检查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有效预防复发或是癌变。按目前的技术,做肠镜检查的同时,就可以把发现的息肉切除。如果属于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镜。对小息肉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右半结直肠处的扁平状息肉,它的危害比大息肉更高。

胆囊息肉:确诊其息肉性质很重要。患者发现胆囊息肉后,需要进一步做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内镜超声或CT增强扫描,来确定胆囊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如果患者已经有明显不适,在排除其他病后,宜手术,通常可以采用微创胆囊切除术。此外,非肿瘤性胆囊息肉也有一定癌变风险,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也建议手术:年龄超过50岁;息肉直径≥1厘米;息肉逐渐增大;单发病变;合并胆囊结石。对于没有明显症状、没有危险因素胆囊息肉患者,不建议手术,每6个月B超复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