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文 / 浙江大学
2019-03-12 09:14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填空游戏:爱她,就给她___________。

答案是什么?不是包包,不是口红。如果真的爱她,就带她去打HPV疫苗吧!毕竟,健康是最好的礼物。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HPV,你需要了解到它是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简称,能增加尖锐湿疣、口腔癌和宫颈癌等的风险。虽然感染HPV不代表一定会得宫颈癌,但是如果持续HPV感染1~2年以上,无论什么年龄,都意味着后续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或宫颈癌的风险明显增高。目前,接种HPV疫苗是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手段,欧美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均将HPV疫苗作为宫颈癌综合防控的有效手段。

每当提及宫颈癌疫苗,这份医学界送给女人们的一份"健康大礼",有位浙大人永远不能忘记,值得我们缅怀,他就是周健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校友(右)摄于原浙江医科大学

人物简介:周健,1982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对HPV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年进入原浙江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徐英含教授,并开始了对HPV的研究;2016年7月18日,全球医药保健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希瑞适@(HPV疫苗16型和18型)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准的预防宫颈癌疫苗的HPV疫苗。这一天,距离人类接种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刚好十周年。在这个新疫苗即将造福中国公众的同时,我们应该铭刻并感恩发明宫颈癌疫苗的两位科学家:澳大利亚科学家伊恩·弗雷泽(Ian Frazer)博士和中国科学家周健博士

在昆士兰大学,每年都有一场特殊的讲座,它的名字叫"周健纪念讲座";在布里斯班亚历山大公主医院和澳大利亚癌症研究中心,分别有两间会议厅,它们被命名为"周健厅";

在昆州政府,有一项以周健的名义设立的智慧之州高级基金,在昆士兰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有一项奖学金叫"周健博士纪念奖学金"……

周健生前与伊恩·弗雷泽(Ian Frazer)教授共同发明的全球首例宫颈癌疫苗,为全球许许多多女性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传承医生世家,痴心求进

时间回到2006年8月28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亚历山大公主医院 (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 ,一对昆士兰姐妹接种了世界第一支宫颈癌疫苗。为他们接种的人,是疫苗项目的领导者弗雷泽,在一旁见证这激动时刻的还有一对华人母子。他们和弗雷泽一样,在欣喜之余也有深深的遗憾,因为研发这支疫苗的另一位功臣——周健,无法陪着他们看到这一历史时刻。

周健,1957年2月24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市的一个医生家庭。家人看着特别调皮的周健,都觉得要他今后从医,实在是不可能。可谁也没想到,33年后,这个孩子发明出第一支癌症疫苗。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1977年,中国刚恢复高考制度,周健就考上了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后在浙江医科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80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证实,宫颈癌是由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所致,这是第一种确定病因的癌症。

周健心想,如果能确定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癌症,那应该就可以发明疫苗来进行预防。于是,周健一头扎进实验室,潜心研究宫颈癌疫苗。

1988年,周健到北京医科大学做博士后。同年,他申请到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位于剑桥大学的克莱尔学堂研究员资格,成为国际HPV研究先驱克劳福德(Lionel Crawford)教授团队中的第一位中国研究员。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在剑桥大学

也是在这里,周健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事业上的好伙伴。

跟随好友前往澳大利亚研发疫苗

当时的周健沉醉于做实验,每天都是最早到研究室,也是最晚离开。除了研究室,最常出现的就是学校的咖啡店。在这两个地方,周健发现了另一个常见的身影,那就是同样专注于宫颈癌疫苗研究的弗雷泽教授。两人一见如故,常常交换彼此研究心得,谈合作理念,并一起验证新的想法。

时间飞快,两年过去了,弗雷泽决定回到澳大利亚发展。1990年,在弗雷泽的力邀下,周健和夫人孙小依前往昆士兰大学,继续和好友弗雷泽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夫妇与弗雷泽

周健与弗雷泽面对着全世界研究者都无法破解的世纪难题——如何获得HPV病毒。因为HPV病毒有一个特性,就是只能在活细胞体内繁殖生存,一旦被抽取离开就会立刻死亡。

那时候科学家没办法在实验室中培育出HPV病毒,没有病毒就无法获得基因组,没有基因组别谈研发疫苗。

当时,全世界有两千多名科学家在研究HPV与宫颈癌,他们废寝忘食,希望找到提取或培育HPV病毒的方法,周健与弗雷泽也不例外。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在昆士兰大学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失败,一次周健在和夫人孙小依晚上散步时突然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病毒的外壳L1、L2都表达得非常好,把两个蛋白加到试管里去,看看会不会合成病毒颗粒?"当时,孙小依觉得,数千名科学家已经为获取宫颈癌病毒研究了几十年了,怎么可能如此简单。在周健的催促下,孙小依最终在实验室亲手将它合成。当空壳病毒成功合成后,夫妇俩欣喜若狂,而且惊动了科学界,因为他们为制造疫苗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有了这样一个载体,关于宫颈癌病毒方面的免疫和治疗,就有了宽阔的前景。这时,周健到达澳大利亚仅有六个月。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是他多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废寝忘食努力研究的结果。

当梦想成为现实

在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后,周健并没有停下脚步。九年来,他都一直致力于世界各地宫颈癌疫苗的临床试验。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与弗雷泽在温州医学院

每年3月,周健都会回到母校温州医学院,观察在那里进行的临床试验。由于积劳成疾,1999年3月,周健不幸离开了人世,年仅42岁。

周健离世后的第六年,2005年底的一天,宫颈癌疫苗临床试验成功。多年来,HPV疫苗的研究成果多次登上世界各地的领奖台,弗雷泽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好朋友、好战友周健所做的贡献。

2006年1月,弗雷泽和周健被评为"年度澳大利亚人物"。

2006年8月,以周健的名字命名的智慧之州高级基金设立。

2015年,周健与弗雷泽共同获得被称为欧洲发明界奥斯卡奖的欧洲发明奖。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弗雷泽和周健遗孀孙小依

弗雷泽多次深情表示,没有周健,就没有他的成就,也没有这支拯救无数人的疫苗,两人之间跨越民族与国家的友情,也让人为之动容。

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周健参与发明的宫颈癌疫苗,全球有上亿人次接种。今年4月,九价宫颈癌疫苗(HPV9)在中国有条件获批上市。我们要让中国人知道周健——一位对科学以及全世界妇女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

周健与浙江大学
  • 择优录取,周健是优中之优

1982年,周健从温州医学院毕业,打算攻读浙江医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前,周健携爱人孙小依找到病理学名师徐英含教授。每年报考徐教授的研究生的人数颇多,但他的招生原则是不管报名人数多少,我每年只招一个,并且不分男女,不计年龄,不论本校他校,一律择优录取。当时的周健是个瘦高个子,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最后周健以外文和专业考试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地成为徐教授的学生。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 严格要求,周健是品学兼优

在科研事业中,一切均应实事求是,凡浮夸风、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都是不允许的。徐教授非常注意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其中之一是抓他们的科研档案。他每天要查他们的实验记录。据徐教授会议,周健的实验记录非常详尽,以日志的形式逐日把当天工作记下,既记录试验成功的数据,也记录失败的、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改进实验,最后完成实验。周健的实验记录一直都是十分完整以及清晰的。

  • 在科研工作中必须勤奋

周健在浙江医科大学的近三年求学经历中,不分寒暑假,不分日夜,工作起来,一杆子到底,做好为止。有时因为细胞培养需要,不仅白天要在实验室观察,连晚上也需要不断进行观察,周健正是这样地在实验室度过了无数夜晚。周健所在的实验室在当时还是条件不差的,有专用的实验室,还有专用的细胞培养室,仪器设备应有尽有。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是要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每购买一件仪器,师生们总是商量又商量,精打细算。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周健动手能力很强,他看到学校里有报废的电冰箱、离心机、孵箱等,就设法去要来,加以修理和油漆,居然和新的一样。办全国巨噬细胞科研培训班时,周健是骨干。当时在国内,他所在研究小组在研究肺泡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处于领先地位。肺泡巨噬细胞的形态、功能变化和大气污染密切相关,为了推动这项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984年周健所在实验室举办了两期培训班,每期数十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病理学界的,也有防疫部门的,有教授,也有一般的医生。这个班的讲课主要是周健,指导实验主要是周健,连他们的生活安排也主要靠周健,因为他们的住宿也是通过周健的妈妈帮助解决的。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 硕士学位论文

周健的学位论文发表于美国权威杂志,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周健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了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献后,很快就提出 "铅离子在体外对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为他的论文选题。他在论文设计中,沿用了他所在实验室传统的实验方法,他认为铅离子对肺泡巨噬细胞免疫吞噬功能的影响迄今未见报道,因为在体外,肺泡巨噬细胞不易吞噬大颗粒物质如鸡红细胞,因此很少用鸡红细胞观察铅离子对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周健通过预试验,提出应用抗血清介导肺泡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从而提高吞噬指数。在检测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的方法学方面,他除应用传统的光镜下计数外,还采用同位素标记法,使检测更为灵敏、简便、可靠。他的论文发表于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除此之外,他又完成了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和浙江医科大学学报。在周健离开原浙江医科大学后,徐教授组合了他的论文、另一研究生的论文和他自己的工作,申报浙江省科技进步奖,荣获1985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徐教授将周健列名第一,他自己列名第三。

当我们正享受着宫颈癌疫苗带来的健康福利时,也不能忘记周健这位“无名英雄”。让我们为周健鼓掌,为献身科学的浙大人鼓掌!

当你为宫颈癌疫苗抢破头时,不要忘了这位“无名英雄”:浙大校友周健!

本文整合自浙江大学校友总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维凯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