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蓉最后时刻,“骗”了我们十九年!癌症患者都这样做?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9-02-14 07:55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康复心理学》、《肿瘤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今天我们用这篇文说,来怀念一个人。她就是赵丽蓉。

一转眼,这个喜庆可爱的老太太,已经离开我们十九年了。

在十九年前,每到春节,在电视机旁看赵丽蓉,称得上是大年三十晚上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只不过,十九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已经习惯了她的不存在。

但是,你可知道,这个老太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善意地“欺骗”着无数喜爱她的人。

而这种“欺骗”,浸透着对疾病的无奈,以及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耐人寻味、值得反思的心态。

2000年春节前,巩汉林给赵丽蓉一个纸包。包的是啥,谁都不知道。

赵丽蓉最后一次参加春晚,是2000年。在春晚直播之前,巩汉林给赵丽蓉带去一个纸包。这个纸包,是用报纸做的,用绳子捆得严严实实。这个纸包里面包的是什么,除了当事人,谁都不知道。

其实,那里面是药,用于治疗肺癌的药。巩汉林这么做,目的是不让外人知道,替赵丽蓉保守秘密。

很快,2000年春晚直播结束了。从舞台上被搀扶下来的赵丽蓉,转身对巩汉林夫妇说:“今年别来看我了。我回农村,安静安静”。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赵丽蓉从内心深处,拒绝了一切外人的探望。它要继续把自己最后时光,好好地藏起来。

面对哭泣的家人,赵丽蓉说,小声点,别让别人听见了。面对化疗后衰败的身体,赵丽蓉嘱咐家人,去世后绝不能让外人看见自己的容貌,务必“藏好”了。

于是,就这样藏着,全国热爱她的观众,就这样被她善意地“欺骗”着。直到她去世的消息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人们才在惊叹和惋惜中,与她作别。

癌症患者的“病耻感”,是康复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赵丽蓉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不难理解——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谁都不想有人过多打扰。而一辈子示人健康可爱形象的演员,更不愿意让自己病后的面貌,被别人看见,从而打破一辈子营造出的形象。毕竟,舞台形象,是演员一生中最大的资本之一。

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癌症患者的病耻感。

什么是病耻感?就是患者,以病为耻。赵丽蓉生前患上的是肺癌。这样的病,在当时,一旦确诊,即宣判死刑。包括赵丽蓉在内的所有患者,几乎都会本能地闪现一个想法:别让外人知道,不想看到别人错愕的目光,不想承担别人的议论。病,如一座山,将患者的自尊,压迫到尘埃里去。

还有一个例子。曾有一个肝癌患者,晚期的时候选择回家修养。这一日,腹中痛得不行。家人劝他,实在不行还是去医院吧。可是这名患者说什么,都要挺到晚上再去。因为白天的时候,邻居们都在,他不想让别人看见。

其实,对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重大疾病而言,“病耻感”一直都是影响康复和治疗的重要因素。它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给患者打来的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会极大降低患者的自我评价,甚至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同时,病耻感,还会给正常的诊疗带来障碍。有一些患者,因为病耻感,选择拒绝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就医。

关爱病人,包容病人,理解病人,让社会充满温暖的表现。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因为中风而身体不便,一只手臂“挎筐”,一条腿“画圈”,蹒跚地行走着,你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多看他几眼?

知道吗?这多看他的几眼,病人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因为从患病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内心就变得无比敏感和脆弱。也正是这样的目光,让他的康复之路,多了几道阴霾。

身患疾病,是人人难逃的结局。无疾而终,毕竟属于极少数人。生病,是人生命活动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暂时没有生病的人,用宽容、关爱、理解的目光看待病人,是一个社会温暖、成熟的标志。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还要说一个肝癌患者的例子。

那一年春节,这名肝癌患者已经和病魔搏斗了整整20个月。大年初二,该患者经不住妻子的劝说,到岳母家做客。那一天,亲属来了很多。席间,这名患者先把饭菜都盛到自己的小碗里,然后就吃小碗里的东西,再也不伸筷子夹菜了。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别人感觉到不舒服,毕竟,自己是癌症患者,筷子碰过的菜,会让人感觉不适。看到这样的细节后,亲属们心领神会,开始主动给该患者夹菜。见状,这名患者热泪盈眶。

诚然,我们无法改变生病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疾病的心态。对病人的关爱和理解,让病人感受到温暖,从而卸下内心的包袱,是包括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在内所有人的共同课题。生病,本来就是不幸。如果让患者天空到一丝温暖的阳光,不幸中,或许也就有了重新幸运的希望。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