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 如何及早、持续、有效消除癌痛?

文 / 我要问名医
2018-09-25 17:56
癌症患者 如何及早、持续、有效消除癌痛?

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80万,每年死于癌症人数高达140万,其中近125万患者在经受癌痛折磨。癌痛一直以来都是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最恐惧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 工作能力、社交活动、 日常生活等,降低生活质量。约30%-50%的初诊癌症患者和30%-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

对于大多数癌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是首选,大约80%以上的癌痛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较为满意的缓解。癌痛药物规范化治疗的基本原则:1)按阶梯用药,根据疼痛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2)按时用药:只有按时规律地使用镇痛药物,才能保持疼痛的持续缓解。3)口服给药:应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4)个体化给药:个体对镇痛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需个性化定制镇痛方案。5)注意根据反应调整用药:用药后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经过规范药物治疗疼痛仍不缓解的患者,特别是晚期肿瘤病人疼痛顽固难治,对镇痛药物不敏感或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此时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控制疼痛。微创介入镇痛技术分为毁损技术和神经调节技术。毁损技术包括外周神经毁损、交感神经毁损、内脏神经毁损、经皮椎体成形术、放射粒子植入术、无水酒精直接毁损术等,主要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阻断疼痛传导。

目前腹部顽固性癌痛可以通过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来控制疼痛,它最常用于胰腺癌及整个上腹部癌痛的治疗。而对于下腹部和盆腔的慢性癌痛,可通过腰交感神经、上腹下丛、下腹下丛神经毁损术达到阻断疼痛传导的作用。当癌症已侵犯胸壁、肋骨和胸膜时,可在相应的胸神经根、肋间神经进行毁损治疗。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癌痛患者,影响癌痛的总体因素持续存在,单纯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疼痛,因此在癌灶中直接注入化学毁损药物(无水酒精、骨水泥、放射粒子等),不但可以有效止痛,还有利于控制肿瘤发展。

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一项成熟的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直接置于病灶骨内,被广泛用于溶骨性肿瘤、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神经调节技术包括蛛网膜下腔吗啡泵置入术、脊髓电刺激等。蛛网膜下腔吗啡泵置入技术是通过置管将阿片类药物适度输送到蛛网膜下腔,起到持续止痛的作用。而脊髓电刺激是通过穿刺将电极直接置入与疼痛部位相对应的脊髓节段椎管内,行电刺激干扰、抑制痛觉的冲动传导。癌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重复性强等优点,在具体癌痛治疗中往往可以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目前癌痛治疗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多模式镇痛”趋势、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应用合适正确的镇痛手段,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林福清,博士,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疼痛中心负责人,麻醉科行政副主任。擅长:癌痛微创介入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的微创治疗等。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下午;特需门诊: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