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三的肿瘤,该怎么防治?

文 / 人卫健康
2017-07-04 17:44

如今,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成为极为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在全世界排在第3位,在中国排第4位,在上海,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位列第2位

大肠癌为什么高发?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1962年,上海市区的大肠癌发病率是8.7/10万,但是到了2012年,上海市大肠癌男性的发病率约为61/10万,女性约为49/10万,已经超过了大肠癌在美国的发病率。放眼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增长至约27/10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过去,我们总认为大肠癌是欧美地区高发肿瘤、中国低发肿瘤,为什么如今会这样?主要有3个原因:

饮食结构改变

首先,我们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饮食以蔬菜为主,处于低蛋白、低脂肪的水平,因此大肠癌发病率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改变非常明显,以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为主,同时运动减少,肥胖的概率增加,这些都促进了大肠癌发病率的增长。

期望寿命增加

其次,我们期望寿命有了显著增加,全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为76岁左右,而上海已经达82岁。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系统功能却在逐步退化,每一个器官受到各种致癌因素、污染因素的影响的时间越长,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就像一辆汽车,使用时间越久,每个零件的磨损老化程度越高,随时会有“罢工”的可能。从年龄上看,大肠癌的发病率在50岁到80岁之间,呈现翻倍式的增长。比如说,50岁时,大肠癌的发病率如果为50/10万,60岁时的发病率就会达到100/10万……以此类推,因此人的寿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检测手段日趋完善

第三,针对大肠癌的检测手段趋于完善。过去发现大肠癌的途径是摸到肿块,然后再进行灌肠检查。如今,我们有了肠镜及CT等各种高精度的影像检查设备,肠道内任何一个小小肿瘤都“难逃法眼”,检出率显著增长,从而导致发病率数据的增加。当然,撇开“数据支持”,大肠癌发病率的确是呈现上升趋势。

大肠癌,防>治

大肠癌的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能防,当然好,如果防不了,能早期发现,也可以。但如今我们花了更多精力去“治”,“防”却做得不够。

如果大肠癌患者在Ⅰ期就被及时诊断出来,5年生存率约为90%~95%,如果在Ⅱ期被诊断,5年生存率约为80%~85%,所以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预后效果非常好。

在肿瘤里面有一个“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

病因预防,就是从病因方面进行干预,避免恶性肿瘤的发生,这也是癌症预防的最高境界。但要真正做到却很困难,首先,肿瘤是在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很难做到实时控制、检测。第二,我们并没有找到肿瘤发生的确切病因,更没有明确的手段去阻断病因。

二级预防

就是“三早”,即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个概念在大肠癌的诊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人群的筛查、普查,从而早期发现肿瘤,这也已经被全世界认可。上世纪80年代,不少欧美国家就逐渐开展了大肠癌的筛查工作,以美国为代表,大肠癌筛查率在适龄人群中已经达到66%~70%,这对肠癌早诊的贡献率非常大。

三级预防

指患者已经被确诊为肠癌,我们需要在临床上进行正确而规范的处理,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

三级预防在肠癌的发生、预防和控制方面有多大的意义呢?

2014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对整个大肠癌的防治格局起到深远影响。这篇文章调查了20年来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情况:美国的大肠癌发病率从66/10万降到45/10万,大约降低了30%;死亡率从28.4/10万下降至17.1/10万,降低了约40%,调查结果还显示:连续20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会下降近3%。这篇文章后面也进行一些归因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呢?最后发现,一级预防所起的作用超过35%,二级预防所起作用超过53%,而所谓临床上最好的治疗——即三级预防,仅起到不足12%的作用。这对从事大肠癌防治的医生和疾控中心的人都是极大的启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大肠癌防治工作的重点。

总体而言,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降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2012年,上海市把大肠癌的筛查为一个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目标是对400万上海适龄人群进行筛查普查,目前这个工作已经开展3年多,已经完成了约250万人的筛查普查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癌前病变和早期肠癌。在筛查中发现的2700多名大肠癌患者中,有约52%处于大肠癌Ⅰ期,而在临床上这个数据仅有10%左右。同时,还将普查中发现的1万多个大肠腺瘤、大肠息肉的病例进行了及时的处理。这项工作显著降低了这部分人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经授权转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