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男子便血一年,做了痔疮手术后又有想不到的事发生
老李痔疮便血,手术后仍然没有好转
老李今年50岁,他便血1年,开始保守治疗,用痔疮膏加中药外洗,但近期效果不佳,出血厉害,于是来医院做了痔疮手术。
但是手术后仍然有暗红色的便血,而且每天都要大便7-10次,却没有肚子痛、发热等不舒服的表现。于是,该患者再次就诊于某三甲医院,医生询问病情后给患者开了一个常规的肠镜这个检查。
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原来是直肠癌!
检查结果令人吓了一跳,患者在距离肛门11cm处的直肠段见菜花样肿物,肠腔狭窄,肠镜也无法通过了。最后,这个患者又做了超声肠镜、腹部CT、MR等检查以及病理活检,很不幸最终被诊断为晚期直肠癌。
11cm是一个很尴尬的距离,因为如果医生的手指略短,做肛门指检时是极可能触摸不到的。
如果患者确实伴有痔疮,而痔疮和直肠癌又有形似的症状,那么直肠癌极有可能被漏诊。
因此,患者就诊时,医生给您开的各项又贵又辛苦的检查并不是医生为了多赚钱而昧着良心开的,那是因为各项检查各有长短,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辅助临床得到正确的诊断,
所以,各位患者千万不要再抱怨说:我就是一个痔疮,医生又是开肠镜,又是开B超的了。相信这个患者如果在1年前就做了肠镜的话,可能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医生忠告: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着上升的趋势。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数37.6万,死亡病例数19.1万。而且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属于中晚期,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肠癌筛查的普及率较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并没有肠癌筛查的意识。
肠癌的发生,和年龄、遗传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有关。多吃高膳食纤维食品、多运动、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少饮酒、少吃加工肉制品,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的确有助于大肠癌的预防。但像年龄、遗传因素却是无法改变的:随着年龄增加,即使很注意生活方式,患大肠癌的风险还是会增加也就是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大肠癌有帮助,但却不够。防大肠癌还有十分关键的一招——在早期发现它。
国内外研究均表示:随着年龄增长,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率逐渐升高,40~50 岁以后显著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与大肠癌的发病位置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增加,发病位置逐渐右移。而右侧结肠癌的预后,比左侧结肠及直肠癌要差很多。一般来讲,年龄超过40岁的人群就应该进行一次肠癌的筛查。尤其是便血、黑便、贫血、体重减轻的人群,应该今早筛查。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就是肠镜,全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
另外,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粘液便、腹痛或乏力、低热的患者也要注意了,不要以为这是小病,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检查还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