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李肖医生:怀揣热忱,纯粹行医

文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18-09-06 12:34

21世纪,人类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及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呈爆发式增长,而医学的发展使介入治疗渐渐成为患者关注并选择的重要手段。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并开展肿瘤介入治疗工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李肖教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医学前沿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探索,李肖主任在微创医疗界难度与风险最大的介入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及其拓展技术领域造诣颇深,并且完成了世界首例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TIPS治疗,开拓性的实施了经颈静脉路径胆管支架置入(TIBS),以及肝静脉与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等高难度微创介入手术。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李肖主任说道:“做医生,每一天都是从零开始,每一步都要用心努力”。

李肖

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急诊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名医联盟委员会理事、北京肿瘤学会理事、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擅长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肿瘤与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

成长是一个感恩的过程

回顾自己的从医路,李肖主任用“热爱、勤奋、执着”来概括,他认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我们常常说的“爱岗敬业”其实是两个概念:“爱岗”是“敬业”的必要前提,而“敬业”是“爱岗”的必然结果。医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终身的学习与付出,唯有热爱才能做到矢志不移。

从入门之日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就把医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深刻自己的心头。在生命面前,医生必须不断成长:学习一套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方式,感悟科学和人性的交织。“成长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我们不断突破自己,也不断感受着收获的幸福。成长应该是一个感恩的过程:感恩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就业的机会、良好的行医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感恩朋友和家人,感恩他们无条件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感恩团队和同事,他们是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为抗击疾病共同奋斗;感恩患者与家属,是他们的信任和诉求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学术创新的灵感。”李肖主任如是说。

“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介入从业医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①扎实的医学功底;②谦虚严谨的工作态度;③深厚的人文素养,从病人角度权衡利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怎样才能实现不断成长,李肖告诉记者:“医生的工作量是很饱和的,如果想给自己充电,就要充分利用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首先,学习:学习的敌人就是自我满足,认真学习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其次,总结: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更能使人进步;第三,挑战:敢于接收高难危重病人,勇于做他人不愿做的手术;第四,医德:有正确的价值观,做真诚、纯粹的医生,做有尊严的医生,而不为陋习牵着走,始终坚守“红线”、不忘初衷。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医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在“打地基”阶段,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临床工作中不惧困难、不懈追求。只有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医生的进阶。”

微创介入治疗:开辟肿瘤治疗新途径

介入医学是当前临床医学领域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是新技术条件下医学方法突破与创新的体现。简单而言,介入治疗是利用精细工具(比如穿刺针、血管鞘、造影导管、引导导丝、球囊导管、支架等)巧妙的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切口在人体内探幽入微,通过影像设备实时引导对病灶或异常病变实现精准的给药、再通、封堵、灭活和异物取出等精巧操作,它既能扭转药物治疗对恢复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又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大刀阔斧的伤害,尤其是对一些既往认为难治或不治的病症,开拓了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介入医学已历经技术、专业和学科三个发展阶段,并因微创、高效与安全等优点逐渐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青睐。所以,介入治疗作为微创治疗领域的标杆技术,日臻成熟,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已占据重要的一席。 

肿瘤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两大方式。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选择性的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栓塞血管物质,使药物局部靶向打击肿瘤组织,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实现杀伤并“饿死”肿瘤细胞,适用于各种血供丰富的实体肿瘤。非血管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影像设备实时引导下精准穿刺至肿瘤部位,通过物理、化学、内照射等手段,达到灭活肿瘤,减轻瘤负荷的目的,可联合放化疗与分子靶向治疗,并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和远期疗效,其代表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化学消融、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等。“目前,对于很多不能手术切除的大部分恶性肿瘤,已形成以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新模式;在许多良性肿瘤治疗上,介入治疗已与外科手术并驾齐驱,而在某些病种上渐有取代外科手术的趋势。”李肖主任说道。  

谈及肿瘤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李肖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临床医学不是一门割裂的学科,尤其是肿瘤治疗,更需要多学科协作。比如以肝癌为例,如果瘤体大、分期晚、且伴有侵犯血管的现象等,则难以实现直接手术切除,这时介入治疗即为首选的治疗手段;通过选择性动脉栓塞化疗、局部消融治疗等多种微创介入手段并用,使肿瘤缩小,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成功手术的机会,或者再联合其它肿瘤治疗手段来最大化控制肿瘤,实现带瘤生存。随着介入技术方兴未艾,未来介入疗法也将更加完善,在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追求无创和微创,始终向无创治疗靠近;②在介入相关技术和设备上加强自主研发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③重视介入青年人才培养,让更多的青年医生掌握介入治疗新技术;④重视基层医生,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要给更多的基层医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平台。李肖认真的语气和神态让我们坚信,依托国家癌症中心这个卓越平台,一定能锻造更加优秀的微创介入治疗团队!

责任与担当

在李肖主任看来,责任与担当是作为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尊重工作,敬畏生命,仁者医心,医者仁心,不能仅仅当作口号。“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一句行医名言,给人以强烈的震憾。这句话传递着这样的医学理念:医患之间应该建立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对于医患关系,从医20余年的李肖主任感慨道:“医生和病人之间是平等的、互通的,将心比心,只要医生真心实意为患者健康着想,多点耐心与理解,病人是能感受得到的。而且,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很重要,患者信任医生,医生也要相信患者。”在工作中,李肖主任一丝不苟,认真处理每个门诊、仔细察看每个病人、用心完成每台手术,在患者和介入治疗同行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和初衷。 

作为介入治疗科的舵手,李肖主任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在医院原介入病房基础上发展起来,历经30余年的学术文化积淀于2015年5月医院正式批准建科,并引进李肖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科室建设方面,他坦言:“身上有压力,但有压力便有了动力,更有了不懈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介入学科建设首先要传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科室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继续发扬光大。其次,追求创新,加大科研力度,开展临床诊疗新技术、新项目。第三,与医院兄弟科室相结合,合作共赢开放共享,为实现肿瘤病人的“一站式”诊疗提供精湛的技术和优秀的平台支撑。不惧挑战,拥抱现实,是李肖主任生活和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对于科室学科发展的未来,他抱有美好的愿景:①团队更加努力,不断开展肿瘤介入治疗新技术,为肿瘤患者微创治疗提供更多选择。②团队更加优秀,让更多的青年医生更好地掌握介入治疗技术与理念,为介入学科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③加强危急重症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比如正在开展的“肿瘤相关急性出血性疾病微创介入诊治”的研究以及未来“肿瘤出血性疾病中心”的构建,肺癌、消化道肿瘤、宫颈癌、鼻咽癌病人都有可能出现急性大出血,充分发挥介入治疗在止血方面的独到优势,为肿瘤整体治疗保驾护航。李肖主任说:“压力和挑战并不可怕,只要冷静应对,每天认真付出以平常心对待结果;做正确的事情,经得起组织与时间的考验,才能让领导放心、同事开心,才能更好的服务病患、回报社会,当一名合格的好医生,不辜负当今伟大的新时代!”

记者手记

选择做一件事便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哪怕前路漫漫,荆棘丛生,不是太固执,而是那份热爱已深入骨髓。在和李肖主任交谈过程中,言谈举止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医学事业满满的热爱和热情,不为名、不为利、不唯书、不唯上,只遵从内心。戴尔·卡耐基说:“如果你对事情满怀热忱,你就一定能成功。”当然,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不同的定义,对李肖主任而言,他更在乎内心的“幸福感”──那份用满腔热忱对待医学事业而收获的平凡与真实。

发表媒体:肿瘤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