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半个世纪的11765张随访卡里,藏着怎样的医患情深?
今年上半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门诊忙碌依旧。这天,是87岁郑树教授门诊的日子,一位特殊的患者家属敲开了诊间的门,打开了一扇时隔33年的“记忆之门”。
原来,1985年,这位家属的父亲在浙医二院进行了直肠癌手术治疗。术后,郑树教授团队长期对患者进行后续随访观察,一直持续了20年。2006年,由于患者和家属更换了联系方式和地址,随访团寻访无果,被迫中止了随访。
但是,20年的关切,让患者和家属时刻记挂着这支负责严谨的团队。于是,在多年“失联”后,患者家属主动在门诊找到了郑树教授,并希望教授团队能继续对老父亲进行回访。如今,患者已91岁高龄,身体状况良好。
随即,在厚厚一摞存档里,浙二大肠癌诊治中心的随访团队迅速找到了33年前患者的随访卡片,并更新了联系方式,核实了相关情况。时隔多年后的随访,再度开启。
而这张33年前的随访卡片上,间接着记录着一位女科学家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
郑树教授带学生查房
坚持半个世纪的随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树教授敢为天下先,不仅致力于肿瘤治疗的研究,并开始了对肿瘤手术患者的随访工作。这份工作,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这些纳入随访范围的患者,是所有在浙二做过手术的大肠癌和乳腺癌患者。在现存的随访卡片中,最早的随访患者是一位1964年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现存最早的随访记录是1973年。
2003年之前,采用的是信件随访的方式,由浙二的随访团队将随访信息表邮寄给患者,患者填写后寄回我单位。2003年是个转折,开始有了电话随访,同时配合信件随访。2008年,开始基本为电话随访。
随访的内容,主要关注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有无定期复查,最近复查的时间和结果如何,有无发生复发和转移,联系方式有无发生变化等等。随访时,随访团队会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并解答一些常见问题,如不能解答则告知患者去哪里进一步咨询或检查。
持续多年来,存档记录里,从一开始每年随访几十名患者,到如今一年要随访1200多位患者。每位患者都建有一张随访卡,截止目前,已经积累了11765张随访卡片。这些随访卡,记录了郑树教授和浙二医院大肠癌诊治团队的为医学进步和大众健康孜孜不倦的努力。
为什么要坚持随访?
很多老百姓奇怪,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旷日持久的随访?
郑树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其中的缘由: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身性疾病,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病灶被完全切除后,依然存在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
因此,肿瘤患者治疗后,进行定期的复查和随访,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随访的结果,可掌握肿瘤的发展规律,用于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助力医疗健康事业的进步。
郑树教授在实验室
简单的说,随访工作可以让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获得更及时有效的后续治疗,让罹患疾病等待治疗的患者能够接受遴选后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让可能患病的高风险人群能够有效的预防疾病发生的可能,将肿瘤扼杀在萌芽之中。
大数据时代的新随访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肿瘤的随访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浙医二院大肠癌多学科诊治团队
这个新的时代随着浙二大肠癌诊治中心丁克峰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的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结直肠癌专病队列”的开展步入了大数据精准医疗的新时代。
目前,队列研究中的随访,将大数据技术、流行病学理论和遗传学技术等高新技术汇集,成为了精准医学时代的先锋学科。这些技术的整合将使随访的信息更加准确,分析更加客观,得出的结论将使结直肠癌预防和干预更加精准有效。
随着项目的逐步进展,相信以郑树教授和丁克峰教授为代表的医学家们将为大肠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进步,最终解决大肠癌的诊治难题。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支持,即使有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患者和家属提供的准确信息依旧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越来越宝贵,手边可能随时都有等待处理的事务,这也给随访团队的随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随访过程中,丁克峰教授的随访团队成员感动于每一位支持随访的患者和家属,同时也希望更多接受随访的患者和家属多一份理解。因为,每一个随访电话的积累,每一个准确信息的记录,都会成为一颗颗铺路石,铺就攻克大肠癌诊治的康庄大道。
素材提供:肿瘤研究所 葛维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