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国医师节”|见字如面(六):因为真诚,所以信赖!
一朝检查
发现可能患癌
恐惧和焦虑之中
是逸仙医生
以精准专业的技术
耐心细致的讲解
为患者注入了一次次信心
虽为医患
却似亲人
今天
见字如面
一起聆听
这个名为“信赖”的故事
感谢信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首先,非常感谢贵院乳腺科刘凤桃医生给我的诊治和关怀。
去年9月底,我在广州某医院进行乳腺钼靶检查,发现钙化点,诊断结果不排除乳腺癌可能。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后来,朋友推荐我找到苏逢锡教授看诊,苏教授详细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让我再做一次B超检查。给我进行B超检查的就是刘凤桃医生。刘医生先是详细了解了我的情况,看了我的钼靶片,在B超扫描的过程中,每个部位都非常仔细,并且针对钼靶显示钙化点的位置进一步检查。做了乳腺B超这么多年,第一次(接受)如此细致(的诊疗),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刘医生主动与我沟通,对我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解答。B超检查结果看到左侧有一肿物,考虑错构瘤和脂肪瘤。苏教授看了B超结果,建议先观察三个月再做B超检查。
过了两个月左右,由于心里压力太大,担心病情发展,提前交诊。刘医生依然仔细的给我检查。这次发现在左侧有钙化点,我心里非常紧张。刘医生从医学角度跟我讲了很多乳腺方面的知识。并且建议我去南院五楼,用更高级的仪器再检查一次。我问她可不可以加微信,她爽快的答应了。
去年12月底,我通过微信联系到刘医生约好时间,她耐心的指导我在南院如何挂号、开单可以节省时间。在B超室,开了暖气,让我的内心感到很温暖。刘医生给我做完检查后,认为可以继续观察,暂时不用做微创手术,并且解答了我积压了很久的问题。让我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减小了很多。
又是三个月的等待时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煎熬的。每次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我就与刘医生微信交流:“如果我真是原位癌,等三个月之后处理还来得及吗?”刘医生很快回复我“绝对来得及,如果有一点点进展我就告诉你!”这样的肯定的回答,对于那个处于焦虑、恐惧中的我来说,就像是一束希望之光,给予我强大的力量。我深知在当前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一个医生敢于如此肯定的回答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的每一次疑问,刘医生都会给我耐心专业的回答。除了医生对患者,更像是亲人之间的关怀。
今年三月份,终于到了复查的日子,刘医生给我做完检查,告诉我她觉得我的情况越来越安全了,可以半年以后再来复查了。真是松了一口气,刘医生负责又专业的检查结果,加上她平时对我的关心支持,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和刘医生只是普通的医患关系,医者父母心,她给我的是严谨、负责、专业的诊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耐心的讲解医学知识,更感动的是对我的精神支持和关怀。
同时,我要感谢苏逢锡教授,每一次的看诊,苏教授都耐心的给我分析病情,态度和蔼可亲,一点都没有名医的架子。他说他能够理解我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苏教授团队的严谨、负责、专业。因为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又想在近期做试管婴儿,苏教授说:“我会把你的情况发到我的团队进行研讨,我一定会给你一个方案!”并且留下了他的电话号码。隔了几天,苏教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电话告知我。在苏教授那里,总是能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指导意见。非常值得信赖。我曾经问他,我最差的结果是什么,他回答:最差是原位癌。我问他“我的原位癌的几率大不大。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医生都不敢回答。而苏教授不回避任何一个问题,他说:不大!这样的医疗团队给予了我巨大的勇气和能量。或许我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复杂,但是很多患者都跟我一样,在就诊过程中备受煎熬。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和医学知识的匮乏,我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还是苏教授和刘医生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医生,让我们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和关怀,是我们在焦虑和恐惧中最温暖的正能量。
最后,再次感谢刘凤桃医生和苏逢锡教授。祝愿刘医生,苏教授以及贵院全体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2018年5月1日
(下拉查看完整信件)
医师简介
苏逢锡
科室:乳腺外科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简介: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逢锡教授在上世纪后期创立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是以西医学治疗为主导的乳腺癌单病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他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乳腺癌人性化治疗方面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乳腺癌临床医学研究专家。
刘凤桃
科室:乳腺外科
职称:主治医师
简介:乳腺外科主治医师,硕士。一直从事乳腺疾病的影像诊断工作和术前有创活检工作,擅长于乳腺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例的综合影像诊断及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本期见字如面,
是否带给您感动?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分享!
下期见字如面,
与您约定,
不见不散!
统筹:党办 院团委
文案:党办刘昕晨
朗诵:团委、科研科陈翠薇
配乐制作:网络中心陈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