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红:医疗技术和质量显著提升,超过50%的县医院可以开展胸腔镜手术!

文 / 县域医疗报道
2018-08-07 03:03

导读:南方医院普外科构建了一套胃肠肿瘤的腹腔镜智能、精准、微创诊疗体系,胃癌病人的手术传统上需要开膛破肚,手术有时候可能要3到4个小时,出血在数百毫升以上,而患者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术后不到12小时就下地走路。

记 者 :曹秋香

来源:中国县域医疗报道

“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的提升最终体现在医疗技术上。”2018年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广东省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表述。

在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下称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广东省医)院长庄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四所最能代表广东医疗实力的医疗机构的掌舵者,分别介绍了各院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双提升工作的开展情况。

看点

01

打造“顶天立地”

广东医疗卫生大格局

发布会上,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医疗安全为底线,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打造“顶天立地”的广东医疗卫生大格局。“顶天”就是建高地、登高峰,通过重点建设高水平医院、发展高水平专科、提升广东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立地”就是强基层、补短板,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据悉,通过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广东省公立医院诊疗技术水平保持在全国前列,全省共有2家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山一院拥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开展新技术382项,填补55项国家级以上技术空白,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专家共识100多项,慢性肾病治疗创造了“广州模式”;广东省医以心血管疾病诊疗为引领,近三年在多科领域申报立项182项,成功实施首例胎儿宫内心脏手术,填补了我国和亚洲地区的空白,成为全国心脏病一体化诊疗的示范单位。

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称,一直以来,休克和休克导致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损伤,是当前ICU内重症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当代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难点。中山一院牵头研发了微循环成像系统,实现了对休克患者的床旁直视下微循环监测,有效提高了重症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救治的成功率。该院严重的脓毒血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优于国际上报道的30%到70%。

据广东省医院长庄建介绍,广东省医在胎儿宫内治疗十余年的实验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微创介入治疗,针对我国复杂先心病患儿,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了胎儿先心病的宫内介入治疗填补我国技术空白。该治疗效果显著,促进了左、右心室的均衡发育,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

“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从抗非到甲流,人感染禽流感、MERS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全面揭示了我国新发流感临床发病及诊疗规律,对H7N9等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居于世界领先。”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说。

看点

02

医疗技术发展

促进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提升

郭燕红表示,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发展趋势,“四升”就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降”就是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而我国专科发展和医疗技术能力呈现“两平衡四提升”的良性态势。“两平衡”就是区域间技术能力和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四提升”就是指临床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到中山一院、南方医院、广东省医调研发现,三家医院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方面都实现了双提升。如2017年,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术,至今已成功开展了19例,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

52岁的张先生是肝脏移植的受益者,据张先生介绍,作为一名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肝移植是为数不多的治疗方法之一。2017年8月,已在别的医院等待肝移的我,听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不中断血流的肝移报道后,立即转院,成为第八位接收新技术的患者。8小时的肝移手术相当顺利,在ICU住了一个晚上和半个白天后,转到病区监护室。在去监护室途中,已能清醒地和家人对话。在监护室四天后已能在床边站立,行走。术后二十天,在病区走廊已能健步如飞,吃得好,睡得好,连来探望的亲戚朋友都说:真是想不到,判若两人!

又如,南方医院普外科构建了一套胃肠肿瘤的腹腔镜智能、精准、微创诊疗体系,可以达到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和疗效好、安全性好这样“四少两好”的微创治疗效果。“我们科的主要业务是胃肠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以胃癌为例,胃癌病人需要把胃切除至少三分之二,同时要把整个上腹部所有内脏翻看捣腾,上腹主要的血管上的脂肪淋巴组织剥离,达到淋巴结清扫的目的。这样的手术传统上需要开膛破肚,手术有时候可能要3到4个小时,出血在数百毫升以上,而患者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术后不到12小时就下地走路。”普外科主任李国新说。

徐先生就是一位胃癌根治手术的病人,他告诉记者:“开始要过来做手术十分害怕,但没想到第二天中午12点就能下地走路,术后一天半开始进食。”说完他立刻走几步证明给大家看,这一天是他术后的三天,如果不说确实难以想象是刚做过手术的人。

“目前我国微创、无创技术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专业,一方面内镜、介入等部分技术已经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比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无管化微创外科手术理念,患者在术中无需气管插管、无需插导尿管,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实现了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快速康复。”郭燕红说。

再如,广东省医在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领域率先构建3D可视化辅助诊疗系统,今年3月份以来,在近20例复杂先心病患儿(包括肺动脉闭锁、功能性单心室等)外科手术中成功应用,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3D打印和虚拟现实技术也应用到胸外科,至今已完成110余例肺癌手术,实现了精准定位和靶向肺段精准切除,效果良好。

“目前我们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术前根据CT图像数据进行全方位三维重建,对肺结节大小、位置、进针方向进行严谨设计,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三维重建可视化技术,3D打印以及混合现实(MR)技术,术中进行精确定位,给肺结节定位技术领域带来质的提升。”广东省医肿瘤中心主任杨衿记说。

看点

03

专科对口帮扶

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据郭燕红介绍,目前胸腔镜、腹腔镜、消化内镜、支气管镜以及血管介入等微创、无创手术不仅在所有的三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已经下沉并普及到了县级医院。现在超过50%的县医院也可以开展胸腔镜手术,有6千多所医疗机构可以开展消化内镜的诊疗,基本实现了县级医院的全覆盖。

刘冠贤表示,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启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三年攻坚战,在统筹112亿元实施强基层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至2019年,各级财政再统筹500亿元实施七大类18个项目,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首先是做强龙头,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构建珠三角对口支援粤东西北、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帮扶体系,建设覆盖县域的肾内科、眼科、骨科、胃肠科、口腔科等专科联盟。

肖海鹏表示,中山一院创建了腹膜透析卫星中心模式,将先进腹透技术经验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11家县级医院,培训医护人员4500多名,带动基层腹透水平提升。此外,还坚持以全面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核心,实行“送医疗”、“送培训”、“送管理”的“三送”帮扶模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三年共派出医疗队100余批次, 开展新技术143项,建立扶持特色专科22个,诊疗17357人次,手术860余例,培训15000余人次。

“南方医院顺应医改形势,着力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医联体模式。以特色专科和优势技术为抓手,建立了以消化专科联盟为代表的八个专科联合体;通过远程医疗协作体的延展,实现了远程医学教学、腔镜手术直播等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李文源说。

南方医院肾内科聂晟博士向记者介绍国际远程会诊平台,包括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疑难病例讨论,与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与社区医院的医学继续教育,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完成。记者正好赶上肾内科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在进行远程会诊,指导基层单位的疑难病例诊疗。

目前,南方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5家分中心,11家核心成员单位和20余家网络成员单位和30多个慢性病社区防控示范基地。通过在基层单位推广肾脏病防治新技术,带动了全国范围内学科领域的协同发展。通过开展社区人群慢病管理和“群防群治”新策略,将肾脏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对于降低疾病负担、推动分级诊疗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