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我们对“肿瘤君”的7个大误会

文 / 湖北疾控健康教育
2017-07-04 17:36

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说过:“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大家对“肿瘤君”的关注已经不分季节和“纪念日”,但对于喜欢设陷阱的“肿瘤君”,大家还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绪。

7个大误会

①肿瘤和癌症是一回事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老百姓常说的“癌症”其实是恶性肿瘤的一种。良性肿瘤的特点是不会转移,生长速度较慢,对于身体的危害程度相对较小。 恶性肿瘤具有无限制向外周扩散、浸润、转移的特点,对于身体的危害程度相当大。 因此,并不是所有肿瘤都一定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良性肿瘤具有向恶性转化的可能,如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俗称乳腺增生症)、大肠息肉等。恶性肿瘤也不一定就是绝症,部分癌症如甲状腺癌的预后较好,而且现在的医学治疗手段发展较快,所以恶性肿瘤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②癌症不可预防

癌症,是指我们的身体在正常情况下有个别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过度生长。但幸运的是,我们的身体内有一个强大的防御体系——免疫系统,能及时识别并消灭这些异常细胞,避免了癌症的发生。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时,便给基因突变的癌细胞以可乘之机,发展成癌症。

由此可见,免疫系统对于癌症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一个健康强壮的免疫系统有多方面因素,如饮食营养、体育锻炼、情绪调节、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

③常规体检能保证及时发现癌症

体检结果可以反映出一定时间内的身体健康状况,但血液的检查结果经常发生变化,有时一天内的结果都不相同,而影像方面的检查结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

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出现明显不适时,癌症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一些高风险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恶性肿瘤,常规体检时间间隔要缩短,最好半年体检一次,或者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特定的医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例如,常年吸烟、酗酒而且家族中患有肺癌、肝脏肿瘤的人,仅仅拍X光片、做B超就不够了,最好进行螺旋CT或强化CT检查,以便更为精确地检查。

④常食大蒜、葱头、蘑菇不得癌

大蒜和其他葱属植物常被列入能降低癌症风险的推荐蔬菜目录中。大蒜与葱头的确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爱吃大蒜与葱头的人,患大肠癌、卵巢癌与喉癌等癌症的风险较低。

在癌症初起阶段,坚持吃菇类蔬菜有一定的抑癌作用。这是因为菇类不但含多糖,还含有干扰素的诱导剂——双链核糖核酸,能够进入癌细胞抑制其增殖。在各种癌症手术后,持续食用菇类有助于防止癌细胞的转移。

但必须指出的是,引发癌症并不是单一的因素,经常吃大蒜、葱头和菇类等,对身体有益,但不一定保证不得癌症。均衡膳食,才是健康之道

⑤癌症等于绝症

“肿瘤君”的威慑力很强,很多人将它和不治之症联系在一起。一旦被确诊是癌症,有的患者的精神就立刻崩溃,家属也往往不知所措。

其实,相当一部分癌症是可以治疗甚至可以治愈的。比如,肺癌如果发现时是中晚期,治愈率不到10%,但如果是早期肺癌,治愈率能达到90%。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治疗措施不断推出,尤其是基因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使一些原本无法治疗的癌症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或带瘤长期生存。

⑥肿瘤可以被“饿死”

肿瘤能不断扩散,最终夺取患者的生命,是因为肿瘤似乎能够在人体内自制新血管,供其吸取氧和养分。因此推断,废去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其“饿死”,便能减慢甚或停止扩散。

肿瘤病人往往有个很大的顾虑:因担心营养促进肿瘤生长,因此不敢多“补”。更有甚者,希望通过饥饿去“饿死”肿瘤。但是,患者若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撑,正常细胞就不能发挥生理功能,而肿瘤细胞仍然会掠夺正常细胞的营养,结果“饿死”的只能是病人而不是肿瘤细胞。而且,营养不良的人更加容易发生肿瘤,且并发症更多、生活质量更低、临床预后更差、生存时间更短。因此,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营养支持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治疗措施

⑦癌症趋向低龄化

青年歌手姚贝娜、漫画家熊顿等人是在最好的年华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年仅8岁、曾连续两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鸣贺小朋友,也因白血病过早离去,这让很多人非常担心癌症发病的低龄化趋势。

其实,我国的癌症发病并未呈年轻化趋势,相反倒是呈现了老龄化:例如,肺癌平均发病年龄达到71岁;乳腺癌三四十岁有一个高峰期,60岁以后有一个高峰期;肝癌、胃癌都在60岁以后。

隐瞒还是直说?您怎么看

有的人怕病人知道了结果承受不了,加快病情恶化,因此选择隐瞒。有的人则认为: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以参与诊疗决策,有利于治疗。

小编觉得,在现代社会,隐瞒病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轻患者、有知识的患者,都可借助网络了解病情。而且,病人都很敏感,亲友不自然的表情、突然改变的态度等也会让病人怀疑自己得了绝症,更容易胡思乱想。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诊断的真相。

其实,有一些患者对于坏消息的承受能力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肿瘤君”,告诉患者坏消息需要掌握好时机和技巧,尤其要考虑病人的性格特征。不少得癌症的人都有一种“癌症性格”, 一种是内向忧郁,喜欢生闷气, 不易从困境走出来;另一种是外表开朗,但内心压力大, 所谓的“闷葫芦”。告诉这些患者坏消息时,要做好共同度过最困难时期的准备。同时,还要努力发掘癌症“坏消息”中的“好消息”,比如,告诉患者,“虽然得了癌症,好在不是晚期,能治”,帮病人度过心理的“休克期”,激发其战胜癌症的信心。

“肿瘤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早被发现。如果我们能在癌症的超早期及时发现它,很多悲剧就不会重演。

来源:人民网健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