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詹启敏院士:精准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 / 搜狐医药
2018-06-11 18:27

作者 | 南磊

来源 | 搜狐健康

近日,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2018年会召开,本次会议由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会主办。会议围绕消化系统肿瘤精准临床和转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免疫与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中国消化系统肿瘤的药物研发与转化研究的未来方向。

会议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Heinz-Josef LENZ,Yung-Jue Bang,Diego Ferone,Patriciapiedra Sierra等五十余名来自欧美日韩及国内的学术领军专家参会,吸引了五百余名胃肠肿瘤领域的同行参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首先进行了题为“科技创新与精准医学”的报告。他指出精准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公众健康的巨大需求,精准的要求贯穿整个医学过程,包括对疾病的精准诊断、药物的精准应用、疗效的精准评估、预后的精准预测等,实现精准需要前沿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生命组学技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疫苗和抗体、生物治疗和个性化诊疗、医疗装备、大数据和智能医学等,这些领域的核心都在于科技创新。詹启敏院士还指出,我国临床药物(西药)95%最初专利都来自国外,大型医疗装备95%从国外进口,临床标准规范指南95%借鉴国外。他强调,从医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精准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健康的巨大需求,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医学标准,促进临床问题牵引的转化研究对于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进而实现创新性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与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团队的研究进展。她带领的课题组希望能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DNA测序来在基因水平上解析肿瘤,通过认识基因功能,探查癌变的基因规律,了解肿瘤的异质性,从而能产生靶向应对手段。目前,课题组正在研究的两个项目:一个是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以及全基因组SNP分型芯片,检测了肿瘤组织以及正常组织样品;另一个是在河南安阳建立了8000人左右的、自然人群的前瞻性队列,考察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食管癌发生的因果关联及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结果提示HPV感染可能是食管癌的重要发病因素。

来自南加州大学(USC)诺里斯综合癌症中心的癌症遗传学和胃肠肿瘤学主任Heinz-Josef Lenz教授在本次的会议上分享了他对“结直肠癌液体活检的临床价值与挑战”的思考。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内科的Yung-Jue Bang教授也和参会专家们分享了如何设计胃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体会。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一个关于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策略的报告,他详细介绍了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解读了结直肠癌研究数据以及治疗研究进展,甚至对每一项研究在复发转移大肠癌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乃至遗憾之处,都进行了描述分析。他认为,免疫治疗、抗血管靶向药物和化疗进展将在未来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在发言时总结说,消化系统肿瘤中,除了结直肠癌外的其他肿瘤在欧美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国外对此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自己专家的声音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此次会议中,CFDA、CDE、伦理机构、药物实验临床机构等共同参与,详细梳理了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现状与困境,为后续研究铺平道路。此外,本次大会还进行分癌种的学术讨论专场,包括食管癌/胃癌专场、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学术专场、GIST/NET/肝胆胰专场以及肠癌学术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