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肠镜检查我有息肉!我一定会得肠癌吗?

文 / 广医二院
2018-05-28 18:34

广州市海珠区某单位员工李叔今年46岁,因父亲患有结肠癌,至我院内镜中心行胃肠镜体检,肠镜检查中于降结肠发现一枚亚蒂息肉,直径大约0.8cm,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患者同意行手术切除,遂立即于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1年,李某至我院内镜中心复查肠镜,医生仔细观察后于乙状结肠再次发现一枚扁平息肉,直径大约0.3cm,立即予活检钳除。两次!得益于梁叔自身较强的健康意识以及医生的合理施治,肠息肉这枚定时炸弹都得到了及时拆除。要是延误了治疗,息肉可有癌变风险!

指导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 杨辉教授 何淦清医生

现在,由于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肠镜检查。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结、直肠息肉。在检查的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发现结肠息肉。那么,结肠息肉是个什么病呢?长了结肠息肉是不是一定就会得结肠癌呢?我什么时候需要复查呢?

结、直肠息肉泛指结、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肠息肉的认识不够全面,肠息肉没有得到患者的重视,忽略了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性。因此,导致耽误肠息肉治疗的最佳时机,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息肉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肠息肉没有症状,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①便血。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带蒂的低位直肠息肉因位置较低,有时会脱出肛门外,此时可能会被误诊为痔疮脱出。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J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简称黑斑息肉综合征,为家族性遗传病)。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与癌症相关

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

息肉的分类:

  1.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2.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3. 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此时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相关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一般需5—10年(当然存在少数进展较快的病例)。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有哪些?

我国结肠肿瘤筛查目标人群为大于50岁人群。5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建议下述高危人群及时、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结直肠癌,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 大便潜血阳性。
  •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 本人有癌症史。
  •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肠息肉怎样切除呢?

结肠镜检查是检测结肠息肉和结肠癌最敏感、最直接有效的一项检查。简单讲,肠镜是一根细细的、柔软灵活的、带光的管子,末端有个小镜头,可以仔细检查结直肠是否存在息肉或其他异常。在检查中若发现息肉,医生视息肉大小选择切除方式,如果息肉比较小,医生会用活检钳直接钳除,如果息肉比较大,医生会建议电刀切除,或者建议住院择期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亦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发展成腺瘤的可能。因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微创切除,切断息肉癌变之路。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 (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分次EMR(EP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等。

肠息肉切除就万事大吉了?

有些患者认为息肉切除后已经大功告成,对定期复查肠镜就不在意了,但是,结肠息肉不能一切了事,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

原因如下:

①息肉切除后结肠仍可能会长出新的息肉,到75~80岁才会逐渐停止;肥胖、高血脂和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长息肉。

②一项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发现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复发的息肉,将其再次切除,会大大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肠镜复查是有效控制和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手段。

③弯曲的肠腔成袋状形成视野死角、肠镜检查前肠腔未清洗干净、检查时肠管的痉挛等原因,极易造成息肉漏诊。

因此,结肠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肠镜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介绍

杨辉

医学博士,消化内科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卫生骨干人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疗行业管理分会门脉高压协会常委,广东医师协会肝病专科分会肝癌专业组副组长,广州市消化和肝病分会委员;长期从事消化专业临床与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另外擅长于消化内镜的微创手术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下午

来源: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