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至9成终末期癌症患者遭受癌痛,癌痛应该怎么治?

文 / 医学界肿瘤频道mp
2018-03-22 21:35

持续不缓解的癌痛,会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缩短几倍甚至几十倍。

作者丨王昆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生活中一些慢性疼痛、与肿瘤无关的疼痛,不影响生命,愈后相对良好;大多数慢性疼痛表现为间断性的疼痛加重,一般不会对心理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干扰。

癌痛则不然。

它病因特殊,来自肿瘤,一旦出现,很多患者/家属会认为疼痛是肿瘤病情有进展的信号,愈后很差,过程痛苦。一方面疼痛导致心理压力增加、不思饮食、睡眠障碍;这些问题会使患者营养不良、虚弱、乏力、对疼痛感受愈发敏感,疼痛加重。持续存在的疼痛会使痛觉感受器官发生变化,出现痛觉敏化,临床表现为小的痛觉刺激变成难以忍受的剧痛,触觉变成痛觉,成为难治性癌痛。因此,癌痛要及早有效控制。

为什么癌痛比普通疼痛更“痛”

痛觉作为感觉之一,是如何产生的呢。正常情况触摸自己皮肤感受到的是“触觉”,如果被烫起泡,感受到的则是“痛觉”。

多数癌痛是炎性疼痛的一种,类似于发炎,如牙发炎引发的疼痛。肿瘤释放的除了最常引发疼痛的炎性递质,也可以产生很多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称为痛觉递质,持续存在会造成痛阈下降,痛觉敏感。加之肿瘤常常压迫或侵润神经,导致神经感受进一步敏化。

此外,肿瘤是代谢紊乱性疾病,必须在酸性环境下进行增殖。因此凡肿瘤活性增强、增殖过快时,肿瘤周边PH值都很低。“酸”是一种很强的痛性递质,也影响痛觉,如同人皮肤接触并被醋酸损伤后,产生剧烈疼痛一样。

重重因素叠加,癌痛变的很“痛”。如果不干预,对患者生活会造成很多干扰,例如食欲下降、失眠、因疼痛减少活动,身体将越发衰弱,进一步加剧情绪紊乱,引发焦虑、抑郁。这些最终导致的,是机体功能下降、免疫细胞能力下降,对肿瘤的抑制力下降,促进肿瘤扩散、增殖。

终末期肿瘤,七至九成患者遭遇癌痛

疼痛表达是人类与身俱来的能力与功能,是一种生理功能,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例如,触摸五六十度的热水,会感觉到疼,此时就会及时躲避,起到保护人体防止进一步发生损伤。做饭时滚烫的热油溅到手上,会出现水泡,也觉得特别疼,一般会给予治疗,防止触摸,保护伤口。但这种疼痛称之为“好痛”,是生理性疼痛,其特点是疼痛可以随着时间逐渐减轻,伤口愈合。

此类疼痛也称为急性疼痛,具有如下特点:经过简单治疗能缓解,疼痛损伤到达极限后会逐渐减轻,是可以自愈的。例如手术3天后,疼痛自然缓解;骨折后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活动受限,经一段时间治疗和休养,会逐渐缓解。

慢性痛统称为“坏痛”,常伴失眠、便秘、食欲不振、心慌、肢体活动受限,非常剧烈的疼痛会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慢痛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如,老年人的腰腿痛、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等,这类疼痛时而加重,经休息后可缓解,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加重。坏痛更应引起重视,一旦出现需积极治疗,不是忍耐。

慢性疼痛中一种特殊类型,就是癌痛。文献报道,癌痛占慢性疼痛的3%-5%。比例看似不高,但在肿瘤患者中占多少呢?从出现疼痛到经诊断为肿瘤的患者,约有1/3有癌痛问题;经治疗后,仍有50%的患者有癌痛;终末期患者,70%-90%会遭受癌痛困扰。

很多时候,医患都认为癌痛是必然的,无法逃避,必须忍受的。但持续不缓解的癌痛,会导致患者生存时间缩短几倍甚至几十倍,这也是为何应加强癌痛管理的重要原因。出现疼痛后及早给予治疗和控制,打破癌痛恶性循环是肿瘤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患应树立正确理念,将癌痛治疗与抗肿瘤治疗等同起来,甚至一些情况,应先控制癌痛,再接受抗肿瘤治疗,以提高患者获益,这也是国内外疼痛专家一致的意见和推荐。

癌痛治疗不单纯靠药物

大多数的癌痛通过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有效的缓解,但有些患者由于肿瘤对组织器官、神经系统的侵袭,导致严重的身体功能损伤,单一的镇痛药物治疗不能获得很好的治疗结果,需要多学科及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癌痛由于疼痛机制和病理生理功能损伤不同,需用不同疼痛治疗技术和理念。例如胰腺癌,非常疼,因肿瘤侵犯胰腺后方神经——腹腔神经丛,患者疼痛难忍,食欲下降,胃肠功能下降,不能随意保持体位,只有跪姿或蜷缩才舒服。患者很容易营养不良,体重下降,恶液质,加剧机体功能下降。如何打破恶性循环?就需要疼痛专科技术治疗。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肿瘤侵犯神经,神经遭到压迫或破坏,加之肿瘤释放的痛性递质,痛感非常强烈。此时只用药,疼痛可缓解一部分,但功能不能缓解,患者食欲不振、大便困难、体位和活动受限依然加重。对此,特别强调及早微创治疗,阻断腹腔神经丛,改善内脏神经痛。

癌痛治疗在肿瘤治疗全程中起画龙点睛作用,打破了癌痛导致的恶性循环,除了解除疼痛,更重要是改善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改善整体治疗效果。

主任说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开设癌痛专栏,今天是第一期,分享何为“癌痛”,什么叫“好痛”,什么又是“坏痛”。以后的内容将逐渐深入,更贴合临床实践。下期内容,我们来聊聊肿瘤患者常见的骨转移痛。敬请期待!

专栏科室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1994年成立除痛门诊,2008年建立国内首家癌痛治疗专科,目前在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处方和管理,癌痛患者在家治疗,癌痛的微创治疗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癌痛治疗方法已经从单一采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逐渐发展为以规范的癌痛三阶梯治疗为基础,微创介入疼痛治疗、肿瘤姑息症状治疗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模式。

科室先后开展了射频热凝毁损系统用于肿瘤导致的神经源性痛治疗,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转移,CT或C型臂引导下行各种交感神经丛毁损术(治疗颈肩部癌痛;胸部癌痛;腹部、盆腔及会阴部癌痛、下肢癌痛等),溶骨性骨转移的射频消融治疗,蛛网膜下腔植入式镇痛泵缓解各类难治性癌痛。2017年9月,由疼痛治疗科王昆主任牵头,完成了国内外第一部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王昆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科主任、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癌痛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肿瘤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专业从事癌痛诊治近20年,擅长癌性骨转移疼痛、癌性神经源性疼痛和内脏痛的诊治。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