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元年,中国专家准备这么干……

文 / 健康报
2018-03-22 19:29

2018年,中国有望迎来肺癌治疗领域的首个免疫治疗药物,开启我国肿瘤治疗的新纪元。免疫治疗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其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可能。免疫肿瘤治疗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医生对其独特的治疗反应特征和不同的不良反应谱要有充分的认知并能正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最大化患者受益。

在肿瘤治疗的新起点上,业界同道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3月16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二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上,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向八家医院进行了合作机构授牌,在中国免疫治疗发展的这一关键年,未雨绸缪,规范先行,着力推进“免疫治疗规范化管理项目”的开展。

全新治疗方式

期待全新治疗体系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中国城市癌症最新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9万,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确诊、5人因癌症去世。2015年,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36.9%,癌症防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加速包括肿瘤免疫治疗在内的创新治疗方式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副院长王宝成教授告诉记者,人类在抗癌战场上相继开发了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但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在此背景下,国际积极开展创新抗肿瘤方式的研发,肿瘤免疫治疗能够通过作用于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在一些瘤种已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的特点,而且免疫治疗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免疫治疗真正在临床上开始应用,起步于CTLA-4抑制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第一炮就是百时美施贵宝的ipilimumab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西方人黑色素瘤发病率很高,以前没有什么好办法,而这种免疫治疗药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黑色素瘤的治疗,令人极其欢欣鼓舞。后来免疫治疗陆续用于肺癌、头颈部肿瘤、尿路上皮肿瘤、一部分胃肠肿瘤,甚至包括乳腺肿瘤和肝癌等。未来在我国适应症获批的也主要是这些领域。”

王宝成教授接受采访

解放军第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肺部肿瘤科刘晓晴教授以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肯定了免疫治疗的长期生存优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既往的5年总生存率小于5%,而CA209-003 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接受nivolumab治疗的经治晚期NSCL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可达16%,且涵盖的是不同PD-L1表达水平以及肿瘤组织学类型(鳞癌和非鳞癌)的患者。III期的CheckMate017/057研究也提示,鳞癌、非鳞癌患者的nivolumab二线治疗的3年生存率可达16%和18%,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刘晓晴教授接受采访

王宝成教授表示,今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中国元年,国内将会迎来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获批,有望为 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新的治疗方式应用前,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从抗肿瘤机制、患者的治疗反应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是不同的,以往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方法都要重新考量。”

为了更好地推动肿瘤免疫治疗规范化工作开展,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遴选了第一批合作机构,并在大会开幕式上,向八家医院授牌,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新桥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透过医院或大规模科室,向更多医务人员传递免疫治疗知识、技术,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患者、处方合适的药物,使I-O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当中发挥最好的作用。

王宝成教授指出:“这八家机构经过国际多中心免疫治疗验证,病例丰富,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推介经验,收集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上市后的数据,培养高层次人才。”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合作机构授牌仪式

规范先行,不断优化,

迎接春天的到来

目前,众多药企正积极开展临床研究,致力于加速将国际前沿治疗手段引入中国。王宝成教授呼吁学企联合、通力协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中国免疫治疗进入新高度。

为此,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免疫治疗规范化管理项目”,旨在建立肿瘤免疫诊疗规范,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各方携手,构筑大厦,迎接肿瘤免疫治疗春天的到来。

“我们将编写教材大纲、制定培训计划、制作宣教幻灯课件,通过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巡讲把最规范、最科学、最标准的知识和技术普及给医护人员。”王宝成教授介绍道: “今年五六月份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成六个大区陆续开展培训。非沿海地区需要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进一步的宣教,根据基层医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专委会还将组织青年学者赴海外,在有免疫治疗实践经验的医院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让他们知道怎样选择病人、怎样治疗、怎样给药,怎样处理一般毒副反应和相应情况,加深感性认知。”

王教授表示:“这一项目得到了很多团体和单位的支持,比如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全国巡回培训、规范化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都提供了大力支持。全国性的宣讲要编制教材、要制定规则,全国的专家们也为这一项目的推进做了很多工作。”

此外,在临床研究上也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刘晓晴教授认为,“虽然很多患者接受免疫治疗以后获益非常明显,但无论在一线、二线或者维持治疗中,获益的有效率还是较为有限,距离医生和患者的期望值仍有一段距离,免疫治疗还需进一步优化。”

谈及如何优化免疫治疗,刘晓晴教授表示:“第一是患者的筛选,即如何通过免疫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筛选出能够从免疫治疗中最大获益的人群。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比如,PD-L1在检测上仍存在诸多技术问题,检测结果能否通用,以及检测的平台、抗体、组织的类型、取材时间、标本质量等都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第二是联合,有些患者PD-1/PD-L1抑制剂单药使用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如何通过联合化疗、放疗等常规治疗手段,或者联合其他免疫治疗方式,如CTLA-4抑制剂,让更广的人群实现长期生存,是值得在未来或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或着重解决的问题。”

(部分内容摘自BMS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