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怎样才是真正的治未病?一起听听国医大师的中医防癌术……

文 / 广东卫生在线
2017-12-28 11:21

小伙伴们,今天广卫君要给你们送!福!利!

还记得广卫君之前写过一篇《 谈癌色变?中医药抗癌领军人物周岱翰告诉你如何远离癌症么?

近日,作为我们的老朋友,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再次作客广东卫生在线给大家传授中医防癌治未病的好方法。

健康|怎样才是真正的治未病?一起听听国医大师的中医防癌术……

周老接受广卫君采访

事不宜迟,马上有请周老给大家授课。

开篇,周老先为大家引经据典,让大家感受一下中医学的文化生命力。

中医寿命学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人学

中医寿命学是研究生命的奥秘、规律、本质以利于养生保健、治未病的延年长寿的科学,包括保养生命,祛病防疾等内涵。

中医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源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提出的形气神三部一体论,在《淮南子 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素问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萌芽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气论”和“气一元论”,反映宇宙万物发展和中医的生命学说。“气化”决定人的生命活动,“道”是天地间一切万物自身演化的规律,“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基础。

《淮南子》从形气神三者的整体关系来说明人的生命构成,气生形,形为神所依附;神为气之主,是气的外在表现,气为神之充,常称为“神气”。先秦诸子于儒道医各家充实和完善中医寿命学的理论和实践。

老子姓李名耳,又叫老聃,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人,著有《老子》,由《道经》和《德经》组成,使老子成为道家的始祖,道家的核心思想在于《道德经》。“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是老子养生思想的真谛。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冲气以为和。”

大道、永恒的道看不见、摸不着,同时还生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万物,拥有“无”和“有”两个相反而又相生的特质。

佛家亦推崇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思想。佛经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世间万物体现佛性,人与万物一体,生命活动无非形神的融合,称作“互为缘起。”

《维摩诘经》曰:“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净土净”;

六祖创南禅宗,称为“心的宗教”,倡“运水搬柴,无非佛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天人合一,形神相印。

《礼记 中庸》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是自然界和万物的生生之道。

《素问》:“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中医寿命学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度百岁乃去。……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这个“道”是自然界生、长、化、收、藏和人身生、长、壮、老、已等运动形式的规律。

健康|怎样才是真正的治未病?一起听听国医大师的中医防癌术……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思想是先进的医学模式

现在很流行治未病的说法,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治未病?周老为你一一道来。

中医寿命学的理论核心和其具体运用反映在中华养生学上,汲取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认识到人体健康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

《黄帝内经》将先秦诸子的养生观融汇贯通,继承并发展了《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形成了“治未病”思想,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中医治病是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治病是治疗得病的人。西医强调结构论,有怎样的结构就有怎样的功能,从人体的细胞、基因到靶点等,都是强调结构。中医强调在结构和功能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因此,对器官损害的修补,处理检查出来看得见的症状,西医有优势;而对看不见,不可数的精气神,在生命状态中的表现,西医没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有限的,针对看不见的精气神,不可数的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状态的辩证应对,这就是中医治疗人体疾病的最特别和最擅长的地方。”

周老告诉广卫君,社会变革正逐步改变医学模式。

生活方式改变

体力 转变为 脑力+体力

疾病谱改变

急性传染病 转变为 慢性非传染病(包括癌症)

治疗目的改变

治愈疾病 转变为 预防和控制疾病

医学模式改变

生物学 转变为 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过渡

医学费用改变

费用恶性膨胀迫使人们调整医学目的

医学核心价值改变

由治愈疾病为目标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可持续医学。

中医药学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以人为本、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恰好吻合新医学模式的理念。

针对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癌情,在恶性肿瘤防治策略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这种先进的医疗模式具有以人为本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与美国提出并在当前热潮高涨的“精准医学”,在医疗目的上相通相融。

“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过度,体现为例如吃饭,以前要煮饭,现在不必买了,叫外卖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动。现代人体力劳动少了,一大堆脑功能退化疾病,例如脑萎缩,脑的动脉破裂增加了。疾病谱从原来急性传染病,病源明确,病因简单, 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癌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部位多。一系列疾病牵涉到生物心理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治疗目的就出现了转变。这一大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难治好的,所以就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改变为让疾病得到控制。而中医药对于这些模式的改变,很早就有了科学的预见性,很早就就有了天人合一论,以人为本,从全身心考虑生命整体。”

国医大师教你中医防癌术

前面说了这多,相信大家对周老的中医思想有几个基本了解,那么,干货中的干货马上送上,国医大师教你中医防癌术。

中医治疗肿瘤首先把人看成一个整体(人与宇宙、人体本身),以肿瘤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即证候为靶点,通过四诊进行精准的辨证。治疗肿瘤在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重视“以人为本”的策略是中医肿瘤学的鲜明学术特色。

现在肿瘤治疗的疗效标准不仅包括近期肿瘤消退指标,更重视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医药在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已经被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中医肿瘤学的学术特点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体质以及不同症状体征,制定相应治则。

广义的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与辨证的论治,诊断以辨病为先,以病为纲,面对复杂的病状,通过辨病将辨证局限于某一疾病之中,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证候是由疾病派生,从病辨证,可使辨证更加深入和具体。同一癌症不同患者的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迥异,通过辨证论治,如同量体裁衣,得到相应的理法方药治疗。

健康|怎样才是真正的治未病?一起听听国医大师的中医防癌术……

“带瘤生存”更新治癌观念

1997年周岱翰著《肿瘤治验集要》一书中就提出“带瘤生存”的理念,首次较全面地论述“带瘤生存”的状态:肿瘤病人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癌症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带瘤生存”的理念普遍为业界所接受。

中医药及经方治癌是要祛邪消瘤、扶正补虚。

在发现肿瘤的早期、中期,中医的祛邪消瘤和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目标是杀灭癌瘤。

在肿瘤的中晚期,中医通过扶正补虚稳定瘤体、缓解症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已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

“带瘤生存跟一切手术放化疗等技术是不矛盾的。早期的肿瘤可以借助手术、放化疗,但是早期癌症只占了全国癌症的20%~30%。目前人们的预防意识和医疗手段,没有办法让全部肿瘤在早期就能被发现,很大一部分恶性癌症,一发现已经是晚期了。”

中医治疗应贯穿癌症诊治全程

很多人以为中医治疗癌症,只是西医治疗之后的辅助手段、调理手段,但周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疗应贯穿癌症诊治全程。

“治未病思维要求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上全程参与,而不是在某时段危重时才临时上阵。”

✎单纯中医治疗——重视温脾肾药扶正补虚;

✎配合手术后——健脾生血法;

✎配合化疗后——或健脾醒胃,或补气生血;

✎配合放疗后——或养阴生津,或滋阴补肾;

✎康复治疗中可适时选用膏方,起缓慢、持续补益的功效。

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形体运动等方面,均体现出中和思维的指导。在中华养生学之道与术的指导下,摒弃不良生活方式。中医寿命学阐述生命之道,能知“道”者,可以延年益寿。

周老还说,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指导下,在一个人没有病的时候,了解他的健康状况,预测他未来健康的发展,此时医学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病人,而是全民、全体人。这种根本性的变化,需要充分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包括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物、中药研发等。拉动中医药产业链可以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有利于改变当前肿瘤防治中的被动局面。

采写|林 晴 苏海宁

编辑|Henin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国医大师周岱翰的中医防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