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治疗易遭遇的5个问题,一文帮您解决

文 / 药前沿
2019-11-29 00:29

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后,通常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有时候用了几天之后,感觉症状有明显的好转,心情也会跟着变晴朗;有时候可能用药一个月也不见起色,心里难免会急躁、恐惧;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可能会想:我的治疗方案真的有效果吗?药物副作用有哪些,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治疗类风湿的常用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常被分为五大类,其中前四类为西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第五类为植物药制剂。

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差异大、患者身体素质差异大、患者对于药物的敏感度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在专科就诊,不要拿自己的治疗方案和别人比较,不要随意调整治疗方案。

在这些治疗性药物中,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是核心和基础用药,但是起效比较慢,被统称为慢作用药物。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的起效时间,1~6个月不等。时间同药物本身、使用剂量、联合用药、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有关系;其次,也和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程度、病程、既往治疗用药情况等多因素有关系,甚至有的患者还和心理状态有关系。

一般来说,病程长、炎症活动度高、既往使用药物比较多比较复杂,特别是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也会差一些。

症状缓解以后

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初次就诊时医生会建议采取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激素抗炎治疗。原理是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没有起效的过渡时间里,实现消炎止痛、改善症状的效果。非甾体抗炎药物一般两周内起效,如果2周没有效果,应该换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但一定不要同时使用两种非甾体抗炎药物。

激素和生物制剂都很快,常常立竿见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经济情况建议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早期出现的症状缓解,不能确定慢作用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效果如何,需要接下来几个月的治疗情况来确定。

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不是症状好转就OK的事情,是一个需要比较长时间、认真对待的治疗过程。调整药物、药物减量、药物裁撤、副作用应对等等,都要求由专业风湿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调整。

指标和症状

理论上讲,一个治疗方案发挥作用,症状好转和检查指标下降是正相关的:如疼痛、关节活动能力、晨僵等好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数值下降等等。

而类风湿因子(RF)、CCP等免疫学指标,却不像前其他指标那样容易下降。有些病人在治疗数个月以后,类风湿因子可能才会有慢慢的下降。

CCP、免疫球蛋白等指标下降可能会比较慢,早期、初诊患者可能会容易下降;中晚期特别是长期治疗效果不是太好的患者,这些指标下降的可能会比较慢。但是,临床常见的免疫学指标下降不理想的情况,往往与免疫抑制剂足量足疗程治疗不够有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通常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来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程度,炎症指标是一个标杆式的参考:数值越高,炎症活动度越高;病情缓解和稳定,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而免疫学指标检查,如类风湿因子,CCP抗体不需要向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那样频繁复查,半年或者更长时间检查一次都可以。但是在达标判断、减药、停药等的时候,还是需要复查免疫学指标做参考。

在我们的治疗中,有时候会出现症状和检查指标不一致的情况:症状好转明显,指标数值改变不明显,特别是免疫学指标;检查指标数值下降明显,症状改善不明显。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某些患者的治疗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太着急,持续治疗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好的结果。

药物副作用

对于药物副作用只是担心、害怕,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使用药物治疗很多病人将面对的会使关节畸形和内脏器官受累的结局。

治疗前需要做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确定用药安全。在治疗过程中,前1~2个月需要每半个月监测一次,重点检查肝肾功能、血细胞计数。其后的时间可以放宽时间间隔,约2-3月复查监测一次。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遵照医嘱、按时复诊极为重要。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功能损伤。如恶心、烧心、消化功能降低等症状均可出现,症状较轻微的,可选择规律三餐软食,饭后服药等方式应对;比较严重的胃肠反应状况,建议及时采取抑酸护胃药物治疗。其他,如药疹、口腔溃疡、掉头发等副作用,在某些比较敏感的患者中也可出现,需要找专业风湿科医生及时就诊。

特别提示,对于自己目前服用的药物,需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但说明书中所列举的药物副作用,是医学统计学研究结果,并不一定会在每个病人身上出现。如果有不适感觉,及时就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疗效评估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疗效评估很重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需要医生做专业的疗效评估;平常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己按照一定的评估方法,自我评估一下,判断症状改善的情况。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时候,患者切忌盲目、没有评估而自行换药,这样做的风险很大,会增加药物副作用也会出现病情复发风险。因此,使用什么药物、多大剂量,我们应该按照医生的要求做。

在治疗中,由于治疗方案不同,一般3~6个月内效果不好,是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要么增加剂量、要么改换药物。这需要医生的疗效评估决定,而不是患者自己决定。

类风湿临床试验

正在开展一项在甲氨蝶呤治疗应答不佳的中到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评估 LZM008 注射液和托珠单抗注射液(雅美罗®)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 III 期临床试验。

主要入选标准:

1、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确诊为中度或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病程 ≥ 6 个月;

3、在随机给药前,接受过口服甲氨蝶呤治疗至少12周(≥ 7.5 mg/周)、且至少4周的稳定剂量口服治疗(甲氨蝶呤剂量为7.5~25 mg/周,含临界值)者;

4、18-70 周岁的男性和女性。

临床招募: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雅美罗生物类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