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言语使人疼痛?其实都是反安慰剂效应,你在放大自己的疼痛

文 / 茶健身
2018-05-02 10:06

各位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经验?在医院或诊所的小房间里,医生告诉你接下来要进行的疗程(拔牙、打针、手术)会非常疼痛,要做好心理准备。

从那一刻开始,你的手心开始冒汗、身体发冷,似乎全身的肌肉都紧绷了起来。这时候医生开始替你消毒,酒精棉球碰到皮肤的那瞬间,你的脸部肌肉抽动了好大一下,竟然连又轻又软的湿棉花球,都能引发巨大的不适。

终于撑过了治疗,你觉得半条命都没了,医生却看着你,似乎心里在想「有这么严重吗?」

你对天发誓,刚才真的是你人生中最痛苦的体验,这个医生也太没______(请插入同理心、医德、品,或任一个同意词)。

在上述的例子中,你感到的痛楚是100%真实的,只是原本小小的不适,被大脑对疼痛的预期反应给放大了,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

就史考特的观察,反安慰剂效应每天都在上演,众多健身爱好者更是身受其害。不相信吗?让我慢慢解释...

如何用言语使人疼痛?其实都是反安慰剂效应,你在放大自己的疼痛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很多人都听说过,其意义为「原本无疗效的治疗或药物所提供的疗效」。

举个例子:有一群头痛的病患分别被给予止痛药、装面粉的假药丸、以及甚么都不给。吃下止痛药的病患头痛改善了,但神奇的是,吃下假药丸的组别头痛也有好转!至少比甚么都没吃的可怜虫好得多。

这是因为「接受治疗的假象」让病患的认知受了影响,产生「我应该会变好」的想法,症状因此减缓(注1)。类似的情况不仅是在药物有,假运动、假电疗、假手术都能够提供一定的疗效。

所以为什么喝符水、放血、某些健康食品、地下电台卖的药(注2),还有拔到狮子头上的鬃毛都会有效,有不少例子是安慰剂效应在作祟。

如何用言语使人疼痛?其实都是反安慰剂效应,你在放大自己的疼痛

(注1:安慰剂效应不仅是认知所造成,研究发现神经传导物质、大脑皮质活化、以及遗传都有牵涉其中。)

(注2:地下电台卖的药时常加入西药成分,所以倒也不能说疗效都来自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

甚么是反安慰剂效应?把安慰剂的概念反过来想就对了!

以下是几个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反安慰剂效应实例:

76位因高血压而接受Beta-Blocker药物治疗的病人,有一半被告知该药物有勃起障碍的副作用,另一半则没有接受此项信息。结果被告知者有32%产生勃起障碍,未被告知者仅有13%有这样的问题。两组吃的药物都相同哟!但是心理的预期作用让身体产生不同的结果。

(史考特评:如果是这样,各位男性读者以后看医生还敢问副作用吗?)

因下背痛而接受影像检查的病人,在三个月后比起没有接受影像检查的病人疼痛更严重。

(史考特评:跟像拍大头照一样,每个人的脸孔都能找到一些让人不满意之处。脊椎的X光片也是如此,很少人的X光片是挑不到一点毛病的,但这些小毛病未必一定是疼痛的根源。医师在解说X光片的过程中提到这边一点点歪、那边一点点退化、或是有小小的骨刺,无形之中也会造成反安慰剂效应。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对下背痛的治疗指引,反对医师过度开立影像检查。)

如果医师对生产时做无痛分娩的妇女强调麻醉过程的疼痛,而非麻醉带来的疼痛缓解,妇女的疼痛会更加强烈。

(就跟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例子一样,医生事先强调会痛的治疗,最后都会变得更痛。)

如果一个人因为任何原因而相信他的身体有状况,那么原本容易忽略的小症状,突然都变得象是疾病的前兆。这样的认知会提升焦虑感、让疼痛阈值下降(注3)、疼痛又再度加深焦虑以及病患对自己有问题的认知,最后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恶性循环。

如果有一天各位在路上遇到史考特,聊着聊着我开始胡扯,说你的步态歪斜、左脚比右脚长,甚至印堂发黑,中气隐隐不足。在高剂量的反安慰剂作用下,我相信你未来几天应该也会觉得身体不太对劲,甚至肩颈下背开始隐隐作痛。

(注3:原本不会造成疼痛的刺激,也变成会引发疼痛,像一开始提到的棉花球消毒案例。)

反安慰剂与健身族群

反安慰剂效应跟健身有甚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

史考特常常看到长短脚、脊椎侧弯、骨盆前倾、骨刺、椎间盘突出这些诊断名词每天在脸书上飞来飞去。许多键盘医师看到某个网络影片就会说,你有A、B、C、D、E等问题,需要靠W、X、Y、Z等方法来矫正。

暂不提透过网络诊断这件事是否违反法律,如果这些诊断有一定的学理依据,我可能还不会那么反感。但很多时候,这些出自善意的建议其实是反安慰剂,伤害了无知的受众。我的论点是根据以下两点事实:

许多身体结构或姿势的问题「不一定」会造成疼痛。

让健康无疾病的人相信自己身体有状况,会产生反安慰剂效应。

身体的不对称、退化、组织受损,其实未必与疼痛有100%的关联性,举几个例子来说:

健身社群最爱提的姿势异常「骨盆前倾」,曾有医疗专业人士说会导致腰痛,但这说法实在是没有根据。2014年的统合性研究发现,下背痛患者与无疼痛健康人的脊椎弧度、骨盆姿态并无不同。

姿势歪斜普遍被认为会造成酸痛问题,但有一群姿势歪斜而且改不回来的朋友可能不这么认为:脊椎侧弯。研究发现许多脊椎侧弯病患完全没有背痛的问题,大多数下背痛患者却都没有脊椎侧弯的问题。如果站没站相、作没坐相会导致腰酸背痛,那又要怎么解释脊椎侧弯却没有疼痛的这群特例呢?

长短脚会造成腰痠背痛?研究在这方面相当的分歧,有些认为会,有些认为不会。

用核磁共振检查运动员的肩关节,会发现许多旋转肌受损的患者,一点症状也没有。

膝盖退化性关节炎患者常有软骨磨损的问题,有趣的是,软骨磨损的程度跟疼痛不一定相关。有些人初期磨损就痛得受不了,有些人软骨都要磨光了却没有症状。

手疗师协会宣称,许多健康问题都是脊椎错位所造成,透过他们的手法治疗将脊椎位置回复正常,病患的问题就能获得解除。在科学上,所谓的「脊椎错位」从未获得科学证实,甚至欧洲的手疗师学会已经完全屏弃了脊椎错位的概念。脊椎错位确实很有可能发生(例如严重车祸的病患),但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如果你有脊椎错位的问题,你比较需要外科手术,不是手法治疗。

如何用言语使人疼痛?其实都是反安慰剂效应,你在放大自己的疼痛

(By Frank Gaillard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or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疼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单看姿势或组织的受损都无法解释疼痛的产生。

在没有足够科学证据下矫正姿势异常、给予疾病诊断、要求避免特定活动,不仅对于病患的疼痛没有帮助,在无形中可能制造了反安慰剂效应。

史考特在上节目或接受访问时,常被问到以复健科的角度来看,那些坐姿不好、那些床垫不好、哪一种运动不要做。

这些问题都让我感到难以回答。

有些答案很明显,例如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不该去跑全马、杠铃深蹲时应保持脊椎中立、退化性关节炎患者应避免高冲击运动。

但脖子怎么摆?重物怎么搬?怎么站最好?研究上都找不出明确的答案。对上述问题我不愿意给予肯定答案,因为我的话语可能在无意之间,让大量的受众产生反安慰剂效应。

结语

疼痛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东西,身体组织受损可能会产生疼痛没错,但认知、情绪、甚至一个人的社交状态才会决定后续的疼痛感受。

透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各位理解到许多姿势、结构的「问题」都未必会产生症状,但是如果我们心中笃定认为这些正常的身体变化会造成疼痛,甚至到处说服别人有病需要接受治疗,那么不自觉之中,反而让反安慰剂效应放大了原本的无害的问题。

如何用言语使人疼痛?其实都是反安慰剂效应,你在放大自己的疼痛

请在下方为本文点赞、发表你的留言

更多精彩健身干货,请点击右上角关注茶健身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