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一半的国家剖腹产比例过高,部分论文指出剖腹产婴儿哮喘、过敏的发病率会相对较高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8-16 20:26
"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43期,原文标题《剖腹产的后遗症》

有超一半的国家剖腹产比例过高,部分论文指出剖腹产婴儿哮喘、过敏的发病率会相对较高

文 袁越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因医生拒绝为不符合条件的孕妇实行剖腹产而引发的暴力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巧的是,2018年10月13日出版的《柳叶刀》(Lancet)杂志刚好刊登了一篇综述,认为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存在剖腹产比例过高的问题,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综述统计了全球169个国家的医疗数据,发现剖腹产总数从2000年的1600万例增加到2015年的2970万例,剖腹产比例也从2000年的12%增加到2015年的21%,两个数字都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多米尼加共和国、巴西、埃及和土耳其的剖腹产比例全都超过了50%,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剖腹产比例则位于30%~40%区间内,同样属于较高的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一个国家的剖腹产比例应该维持在10%~15%的范围内,太低的话孕妇和婴儿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太高则说明该国的医疗资源有浪费的嫌疑,同样不是一件好事情。

前者的原因主要是贫穷导致的医疗水平过低,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非除外)的剖腹产比例只有4%,显然太低了。后者的原因则比较复杂,包括缺乏合格的助产士、妇产科病床太少周转不过来、医院为了增加收入,以及部分孕妇怕疼等等。北大医院那起事件的原因很可能是后者,但其实剖腹产毕竟是动手术,孕妇的恢复期远比正常生产要长,那名孕妇显然是觉得短痛不如长痛,和大部分人的认知正相反。

说到长痛,剖腹产对于母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证据显示,剖腹产对于子宫的伤害较大,对母亲的下一次妊娠有很大影响。剖腹产的次数越多,影响就越大。不过,很多决定剖腹产的母亲本来就不打算再要孩子了,所以这个结果对于她们的选择起不到什么作用。

因此,关键问题就在于剖腹产对于孩子的未来有何影响。随着剖腹产越来越普遍,这个问题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部分论文指出剖腹产婴儿的免疫系统会受影响,导致哮喘、过敏和I型糖尿病等和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但因为剖腹产大规模普及的历史还不够长,数据不够多,这类研究大都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决定另辟蹊径,研究一下剖腹产对于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剖腹产会导致小鼠的体重增加33%。其中雄性小鼠影响较小,体重只增加了14%,雌性剖腹产小鼠的体重竟然增加了70%之多,效果相当惊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研究人员采用遗传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剖腹产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现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好几种能够帮助宿主减肥的有益菌群消失了,代之以能使宿主变胖的菌群。除此之外,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在出生6周后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变得和成年鼠一样,但剖腹产小鼠的肠道菌群却迟迟没有发生这个变化,始终维持在幼年期,这一差别同样可以导致小鼠体重增加。

研究人员将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7年10月11日出版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科学家们指出,这个惊人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因为人类的情况远比小鼠复杂,比如婴儿出生后是否母乳喂养,喂养多久,以及是否使用抗生素等等都会对婴儿的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但是,这个结果加强了此前一直存在于医学界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剖腹产很可能导致婴儿得不到母亲的肠道菌群,这一点肯定会对婴儿未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既然如此,为何不通过人为的方式“接种”母亲的肠道菌群呢?2016年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论文证明这是可行的。研究人员在新生儿的身上涂抹母亲的产道液体,发现这么做确实能够部分地恢复婴儿的肠道菌群。论文作者建议实施剖腹产的母亲们照此办理,兴许能够减少剖腹产对孩子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