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方治哮喘,一敷一贴间哮喘全无

文 / 六月六明目堂
2019-04-24 16:43

唐代诗人张集《答鄱阳客药名诗》曾有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地黄、半夏、栀子、桂心”四味中药,不仅令原本枯燥的岁寒时节变得意趣盎然,而且将诗人的心情巧妙委婉地表达出来。

一诗一情,一文一画,早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悄悄融入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血脉之中,催生出来的便是一种大气、从容的民族精神。

这样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东坡居士被贬之后的从容旷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在易安居士经历国破家亡的大义凛然,“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更体现在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医药事业之中。

为了这种寻求真理,更为了普济众生的大爱,中医在前人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经过数次修正,千百次亲身试药的危险中,最终形成了一套以《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医典籍为宗旨的理论体系,所提倡的养生之道、治病理论更是传颂千秋,影响深远。

但是,随着现代人逐渐摒弃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取而代之为晚睡晚起的生活方式,长期对着电脑,白天玩命工作,晚上在外应酬,回到家里,常常因为怕麻烦,从来也不做饭,凑合吃点外卖,以为这样就可以无忧了。

久坐加吃饭不规律,造成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脾胃受到损伤,久而久之,抵抗力下降。人们能坐车便极少走路锻炼,一两公里的距离,却硬是要打车,也不走路解决。这种懒癌,不仅使自身呼吸系统得不到锻炼,更使得城市车辆越来越多。是秋冬季节,气压低,大量汽车尾气及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物质久积城市中央,难以扩散到高空,导致PM2.5和PM10浓度居高不下,空气污染非常严重。

于是,在城市中便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哮喘”,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哮喘患者已经达到3000万!

虽然哮喘的发病包括遗传、环境等众多复杂因素,但目前治疗哮喘最常用到的是针对呼吸系统的抗炎治疗。西医通过对患者现有的治疗级别进行评估,提出精细的治疗方案,茶碱类,激素类药物的轮番上阵,效果依然不甚理想。

尤其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老人,常常是反复治疗,反复发作,病情不仅得不到控制,反而愈演愈烈了。

众所周知,西医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会引起身高抑制、骨质疏松,甚至产生药物依赖、免疫系统失衡等严重后果,身体抵抗力下降了,人体自带的循环系统得不到恢复,身体隐藏的内症得不到根治,自然就形成了药越吃越重、病情越控制越严重的情况!

在文初的《答鄱阳客药名诗》中,地黄、半夏虽一寒一热,药性不同,同时入诗,却毫不违和,反而彰显了中医里辩证统一方法受到古人的广泛推崇。

中医素有“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而现代人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喜凉贪荤,作息不规律,造成了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无疑为疾病发作提供可乘之机。

中医对哮喘的辩证治疗,不仅体现在药性的寒热搭配,根据病症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胸膈满闷为主要表现,又按照病因不同以寒、热区分。

寒哮:痰稀色白多泡沫,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遇寒易发,色质淡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

热哮:痰黄粘稠,咯痰不爽,面赤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缓解期,病症主要表现在机体肺脾肾正气不足,伏邪潜而不动,身体表现为易感冒、易出汗、动则气喘、身困乏力等。

所以,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辨明寒热,发作期以“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表现为邪实之证,以扶正驱邪为主,缓解期侧重对脏腑不足进行精准调理,稍有误诊,便可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道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脾为生化之源,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此,哮喘虽发病于肺部,但是病源却与肾、肺不足息息相关,发病因素也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中医理论认为,哮喘不仅有脏腑的亏虚,还与身体的“风、热、寒、痰、瘀”相关。肺外合皮毛,脾为卫气之源,肺脾虚不仅易聚湿生痰,阻塞气道,身体就容易受外邪侵袭。

所以对于哮喘患者,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显症,身体肺、肾、脾失调是隐症,身体内环境阴阳失衡才是根源。所以治疗哮喘在缓解期必须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修复,同时也不可忘记驱邪治标。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分虚实:“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实喘发病骤急,气长而有余,以呼出为快,胸胀气粗,脉搏多实而有力,治疗也以温肺散寒、豁痰平喘和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主;虚喘时发病徐缓,气短而不续,声低息短,动则喘促,无明显发作间歇,脉多虚细无力,治疗也多以益肺固表、健脾化痰和温肾平喘为主。

缓解期,病人可能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在身体抵抗力差,面色差,气血不足等方面,在治病中也更加偏重于的益气、固肾等五脏调和,配合以治标促治本,起到巩固疗效、强身健体的作用。

通过《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性的研究,内经记载人体穴位有160个左右,12条正经,条条经络均与人体脏腑、气血运作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中医外用通过络脉、经别、经筋等中医理念,结合实际治疗经验,发现在治疗哮喘中,中药药效可以通过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穴位关联的人体经络直接渗透,药效将直接作用于对应脏腑,可以宣肺平喘、健脾息喘、固肾纳气的神奇功效。


想了解中医外用古方治疗哮喘的可以添加我们中医院坐诊中医大夫的咨询号详细问诊

中医院诊大夫的号:13140071593 (长按点击复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