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哮喘经验用药9则!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3-06 14:28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中医治疗哮喘的用药经验,供同道朋友们借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1、麻 黄

本药辛温入肺,善于宣肺平喘,为定喘要药,而临床上常被畏忌而不敢多用。

其一是怕发汗,因哮喘发作时,患者往往喘而多汗,惟恐用之而汗出不已。

其实喘而多汗者,是肺气闭塞,表卫空虚,津液不摄而外泄为汗。此时大胆使用麻黄,令肺气宣通,卫阳恢复,则汗出自止。

对平素表虚多汗者,可配用白术、五味子以固表止汗,收散并用,则喘可平,而其汗亦止。

其二是夏月畏用麻黄。

前人有“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之说,因而,在使用解表药时,夏令多取香薷而舍麻黄,对于一般外感表证,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哮喘则不然,麻黄宣肺力宏,无药可以取代。

因此,据“有是病而用是药”之理,可照用无妨,用药虽应考虑季节,但又不可拘于季节,总当以病证为主。

其三是气喘者多有心悸,于是怕用麻黄会“加快心率”。

据药理研究,麻黄有兴奋心脏的作用,单独用之或可使心率加快,但中医用药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配方多从全面考虑。

“心率加快”者,是喘作时肺气不宣、心血瘀阻所致,以麻黄配合化痰通络之品,令其气顺血和,则其喘自平,心悸自息。


2、细 辛

本品性味辛温,入肺、心、肾,功能发表散寒,温肺化饮。对外感风寒所致之哮喘发作,配合麻黄常有卓效,但要注意用量适当。

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实指用于散剂时之用量;若用于汤剂,可用6~8g,小儿2~4g(1岁以下用1g),中病即止。


3、桂 枝

桂枝性味辛、甘、温,入肺。本品用于寒喘者,用量宜偏重。

哮喘者肺气郁闭,最忌寒凝,而桂枝温通经脉,效用卓著,寒象明显者,桂枝非重用而不能奏效,且今之桂枝,质量常非上乘之品,故量轻则不能为功。

幼儿可用6~10g,年长儿可用至15g,成人常需15~30g。多汗者,可配等量白芍同用,以制约其辛散之性。


4、毛冬青

本品味略苦,微寒,其功效一可清金泻肺,二可祛瘀通脉,三可化痰止咳,一物而多用,对内蕴痰热、气血瘀阻者甚为适合。

其清肺之功不亚黄芩,而无苦寒之弊,小儿易于服用,为黎老最常用之药物,因其能祛瘀通络,即使热象不明显者,用亦无妨,此乃“去性取用”之意。

寒象明显者,则易以当归。


5、当 归

本品味甘、辛、性温,对虚寒发喘者用之尤宜。

《神农本草经·卷二·草(中品)》谓:当归“主咳逆上气”,此功效常为今人所忽视,近年中药书对此已多略而不载。

实际上,久病者多兼气血虚弱,脉络瘀阻,黎老常喜用本品以补血扶正,活血祛瘀,令“血和则气顺”,而达止喘咳之目的,用之得宜,每获捷效;偏热者,自不宜用。


6、鹅管石

本品性味甘而微温,功能温肺化痰,温肾纳气,对寒喘顽痰者尤宜;久病肾虚,发作时用之尚能助纳气定喘,配合五味子可加强其功效。

用量为12~20g。


7、熟 地

熟地性味甘而微温,本品滋养肺肾而为缓解期所常用。

对于发作期,则常因其性滋腻而为医者所嫌忌,若从配伍上着眼,则发作期不但可用,且有其独特之功效。

一是痰湿内盛而肺肾阴虚者,用香燥化痰除湿之药配用本品,则香燥化痰而不耗阴,滋养肺肾而又不滋腻助痰,此即“润燥互用”之谓。

二是肾阳虚而需用附子、肉桂者,可以熟地制其辛燥、助其化源,令其温而不燥。


8、黄 芪

黄芪性味甘而微温,善补脾肺之气,但其药性升提,对于气逆而喘者,一般不宜滥用。

但是,一药之性不能代表一方之性,若配用降气定喘之品,升降并用,对某些肺脾虚甚,而见面色苍白、气短声怯、动辄多汗、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者,酌情试用之,往往能加速患者向愈。

此外,人参、党参等亦有类似情况,气虚者可酌情用之。


9、五指毛桃根

本品又名土北芪、南芪,广东习以“五爪龙”为处方名,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

而五爪金龙(葡萄科植物狭叶崖爬藤)、五龙根(桑科植物掌叶榕)、五叶藤(旋花科植物五爪金龙的根),亦名“五爪龙”,其性味功效各异,不可混用。

此药性微温,味甘而气香,功能补脾益气化湿,兼能平喘化痰止咳。其补气功同黄芪,产于南方,故又名南芪。

虽补气功效不及黄芪,但无黄芪升提之性,对虚人哮喘须降气平喘而不宜用黄芪者,尤为适合。

且其兼能平喘化痰除湿,故黄芪、党参、白术皆有不及之处。

其性味平和、气香,易为小儿接受,此为其又一优点。

不但以之入药,还推荐作饮食疗法之用,以适量五指毛桃根加鸡肉或猪肉、排骨等煮汤饮服,味道鲜美,益气化痰,补而不温不燥,诚为药、食兼宜之佳品。

小儿用量为15~20g,年长儿可用至30g。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