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身高的7个不良姿势,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文 / 健康界
2021-05-31 19:08

作者:儿科医生朱志超

很多时,家长都会提醒小朋友走路时要挺直腰背,不要像虾般,形成驼背的姿势。驼背不单影响一个人的外观,更重要是长时间保持驼背的姿势,更会影响身体不同的部分,令它们劳损、酸痛。

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的姿势,分别有先天及后天的原因,但大致来说都是后天的原因居多,主要是小朋友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姿势所导致,只要改善这等姿势,配合适当的运动,驼背的情况便得以改善。

脊椎骨生长情况

在了解有什么不良姿势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之前,先了解他们的脊椎骨生长情况:

婴儿阶段:当宝宝刚出生时,他们的颈椎及腰椎尚未发展成熟,非常之柔软,他们的胸椎则较为成熟。

6至7个月:这时期的宝宝开始懂得爬行,颈椎开始发展,开始懂得运用颈部。

10至13个月:这年纪的小朋友,他们开始学步,可以扶着一些物品来行路,他们的颈椎及腰椎慢慢渐成长。

何谓驼背?

驼背(Kyphosis)是脊椎病变的其中一种。脊髓主要分颈、胸及腰三部分,而每一部分皆有天然的弧度。当把一条直线由耳侧向下垂,与地面形成90度时,这条直线应该经过弧中线及肩膀中央,然后穿过腰弧、髋关节,再通过膝则中央偏后,直至地面。

若小朋友的颈椎、胸椎或脊椎的弧度与正常的弧度有所偏差,便会导致脊柱侧弯。而驼背就是指胸椎向后偏凸所产生的脊骨发育毛病。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的原因有先天及后天之分,但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主要受不良姿势及坏习惯所影响。

常见不良姿势

以下是时下小朋友常常做出的不良姿势及坏习惯,家长可以留意自己的小朋友有没有犯相同的错误。

错误1:W字型坐姿

这种坐姿会影响小朋友的盆骨及腰骶成长,导致盆骨生长不正常。

错误2:盘膝而坐

不论小朋友,甚至成年人都会经常盘膝而坐,这种坐姿会导致盆骨向内生长,同样影响盆骨发展。

错误3:侧身托殡躺卧

这种姿势亦非常不正确,若只维持短时间便没有问题,若长时间如此,则会对颈及腰构成影响。

错误4:坐在一边,伏在桌上,用手托头

这是小朋友做功课时最不最的坏习惯,这个姿势亦会对小朋友的颈、腰及盆骨做成影响。

错误5:弓着背来做功课

这个姿势亦不正确,它会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的情况。

错误6:站立时扎身体侧在一边,并且凸出肚子

这种姿势会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使腰部弯曲,若再需要背沉重的书包,便会令问题加剧,后果更加严重。

错误7:俯伏在床上,用双手托头

这种姿势会影响腰椎发展,更会导致小朋友出现驼背的情况。

驼背引发5影响

很多人误以为驼背并不会构成什么严重的问题,其实驼背对小朋友的成长会带来多方面影响的,现逐一说明。

影响1:外观

当小朋友驼背时,会令人感觉没有精神、形态不美观及不妥当的感觉。

影响2:损害颈椎及背肌

如果小朋友长时间驼背,会对颈椎做成劳损,使它出现题早退化的情况,并会对背肌做成压力,使颈部及腰部出现酸痛。

影响3:影响高度

如果小朋友长时间驼背,会影响他们长高,使他们身材变得较为矮小。

影响4:颈肩酸痛

长时间驼背亦会对小朋友的颈部及肩膀做成酸痛。

影响5:注意力不集中

因为驼背是懒散的姿势,所以会给孩子一种放松的状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5式强化背肌运动

要改善小朋友驼背的情况,可以教他们做以下5式强化背肌的运动,既简单又轻松,家长亦可以一起进行。

第1式:交叉双手高举

站直在地上,把双手高举,交叉双手,稍为向上拉,维持5秒,放松,再进行。

好处:可以强化背肌,避免驼背及松弛肩膀。

第2式:双手交叉向下推

站直在地上,双手向后,十指紧扣,稍为用力向下推,维持5秒。

好处:同样能强化背肌,及松弛肩膀。

第3式:向后斜拉手

先把右手伸向后,左手握右手手腕,将右手拉向左方,头部稍为倾向左,维持5秒,放松,转换另一只手做相同动作。

好处:强化背肌,放松肩膀及颈椎。

第4式:按手肘

把右手举高,向后屈曲,用左手稍为用力按着右手手肘,维持5秒,放松,转以另一只手做相同动作。

好处:强化背肌,并能放松颈及肩膀肌肉。

第5式:推手肘

把右手屈曲,按着左肩,左手按着右手手肘,稍为用力推,维持5秒,放松,转以另一只手做相同动作。

好处:强化背肌及放松肩膀。

正确站姿及坐姿

除了做运动来强化各方面背肌外,亦要纠正小朋友的站姿及坐姿,才可以避免他们出现驼背的。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头部及脊部经常保持平直,双脚放在膝部之后,这样可以帮助保持腰部弧度。

孩子的把懒散姿势当作正常姿势,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驼背,所以要让孩子时刻维持正确姿势,除了多运动补充钙质之外,还可以给孩佩戴小搭档优姿仪这类型的姿势提醒智能设备,提醒是可以唤醒小朋友们的身体觉知力,也就是本体觉,也可以促成孩子养成好习惯。

站姿: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耳朵、肩膀及盆骨保持平衡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