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观世界,揭口腔疾病源头!|理中归元

文 / 普唯尔热心肠
2020-11-10 10:33

口腔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第四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高达96.7%!

这惊人的数字让理中归元凌乱了,口腔主题立马安排上!

据统计,口腔大约有700多种细菌,是一个巨大的菌库!深入研究口腔微生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口腔微环境和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为口腔健康保驾护航。

口腔微生物是最复杂的人体微生物群落

口腔微生物组特指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和病毒等人类口腔中微生物的总和。

口腔微生物是人体各种微生物群落中最复杂的一种,这些微生物常以群体的方式导致各种口腔疾病。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均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即使是低丰度的成员依然可能作为复杂的群落行为表现的关键物种。

Tips:人类微生物组(Microbiome)系指与人们共生共栖并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各种疾病的微生物遗传信息的总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2007年底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项目(HMP),口腔微生物组被列为HMP计划的研究重点之一

口腔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微环境

口腔微生态中的理化环境,如温度、湿度、pH值等,是口腔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微环境。以下让我们来看看口腔有哪些生理生化特性。不仅外界环境可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定植,口腔内结构形态的改变同样也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定植。口腔微生物相互抗争,相互适应,使口腔微生物不断地变迁、进化、成熟。

01

唾液

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体,无色无味,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1.0~1.5L,其中水分约占99%,其余成份主要是粘蛋白、球蛋白、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盐(主要为钙盐、铵盐等)。唾液中的溶菌酶及无机盐可以抑制细菌及菌膜的形成,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唾液昼夜分泌量相差极大,白天咀嚼食物时唾液分泌量增加,动态分泌流率峰值达2.27mL/min,不仅有助于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而且使口腔内的细菌暂时减少,保持口腔清洁,起到保护口腔作用。夜间唾液分泌总量减少,但静态分泌流率峰值达0.57mL/min,较清晨及上午增高,夜间唾液静态分泌流率的增高,除保持口腔湿润外,还可以维持一定量的唾液抑制致病菌,特别是链球菌(Streptococcu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这类产酸菌,减少龋病的发生。

02

pH值

正常成年人的口腔pH值近中性,约为6.6~7.1。口腔pH变化与睡眠、体位、年龄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白天,进食后大量分泌的唾液、谈话、直立重力因素等共同调节口腔pH值。夜晚,唾液不是调节口腔内pH值的主要因素,而是与人体的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有关。

在未进食情况下,纵行的食管粘膜皱襞造成食管腔的封闭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毛细管现象”使胃液通过食管进入口腔,从而降低口腔pH值,发育成熟的LES可以阻止胃内容逆流。在婴幼儿阶段,由于LES发育不成熟以及胃呈水平态,导致胃内容逆流,口腔pH值明显较成人低,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口腔pH值也逐渐升高到正常值。

现代人在饮食上多偏向于肉类、辛辣饮食、并且有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口腔内毒素及酸性物质堆积过多,使pH下降,口腔环境变为酸性环境,从而产生多种口腔疾病。

口腔中的pH的高低与龋齿的形成密切相关。唾液pH值越高者龋齿率越低,反之,pH值低,龋齿发生率则高,牙菌斑生物膜是导致牙龋产生的直接原因。

唾液中的酸性物质使牙釉质表面pH值降低,引起局部脱钙,糖蛋白与牙釉质表面形成钙化蛋白络合物构成牙菌斑的基质,牙菌斑形成后细菌产酸,分解无机物而形成龋坏。在唾液pH值升高时,唾液成分中的钙盐能够沉淀析出,并在菌斑内沉积,使菌斑发生钙化,从而抑制龋坏。

03

口腔中氧含量

人体口腔中分布有大量的厌氧和需氧菌属微生物,它们均为条件致病菌。厌氧菌是口腔内的主要病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远高于需氧菌,约占总菌属的90%。厌氧菌中以产黑色素厌氧菌、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普氏菌属(Prevotella)、放线菌(Actinomycetes)、CO2噬纤维素菌(CO2Cytophagacea)、梭杆菌(Fusobacterium)和优杆菌属(Eubacterium)的微生物为主,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以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表型葡萄球菌(S.epidermidis)、嗜血菌属(Haemophiluswinslow)和奈瑟氏菌属(Neisseria)为主。

所以口腔中的氧含量对细菌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口腔内的氧含量随外界环境及人类活动时刻变化,白天由于人类谈话及进食活动,口腔内的氧含量明显增多,需氧菌活跃,抑制厌氧菌活动。

夜间口腔内的氧含量下降,厌氧菌代谢增加,大量增殖,口腔厌氧菌总数可以达到日间细菌总数的7倍。在缺氧环境下,细菌分解代谢及无氧代谢增加,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物、氨、牙垢等破坏牙釉质。同时,夜间季也蒙假丝酵母、白色假丝酵母等真菌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夜间是形成口腔异味及龋齿等口腔疾病最为主要的时期

口腔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分布

由于口腔中定植位点的不同以及氧含量、营养成分、温度及宿主免疫体系的不同,口腔微生物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健康个体中,牙齿邻面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颊部微生物多样性最低,在软组织、唾液、舌部及龈上菌斑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优势菌,包括血链球菌、变异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乳杆菌,其中龈上菌斑中链球菌属占有主要比例。放线菌属在龈上及龈下菌斑中具有非常高的数量占比。嗜乳酸杆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更多的存在于舌部。

口腔中还定植有全身致病菌,如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绿脓假单胞菌的定植。龈下菌斑则主要由革兰阴性厌氧菌构成,如放线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弯曲杆菌、CO2噬纤维菌、啮蚀艾肯菌、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以及口腔螺旋体如齿垢密螺旋体等,它们都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

微生物与口腔肿瘤

目前发现口腔肿瘤患者内的微生物与正常人群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微生物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肿瘤组织的形成改变了细菌的定植。口腔鳞癌中厌氧菌种类及数量增多,可能与肿瘤内部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关。在鳞状细胞癌样本中已经发现口炎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唾液链球菌、格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溶血孪生球菌(Gemella haemolysans)、麻疹孪生球菌(Geotrichum candidum)、约翰森菌(Actinomyces johnsonii)、副血链球菌Ⅰ型(Streptococcus parasanguis)、黄色植物杆菌、密执安棒状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和栖热菌(Thermus)等增多。

同时厌氧菌普雷沃菌属、韦荣菌属、卟啉单胞菌属和CO2噬纤维菌的数量也有明显增加。念珠菌感染与口腔恶性肿瘤相关,伴有念珠菌感染的口腔白斑有更高的恶变率。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丰度增高与口腔癌相关。

口腔微生态失衡的干预方式

对于口腔微生态失衡,传统的干预手段有很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这些药物除对致病菌产生作用外,对口腔的益生菌和正常定居的固有菌群也可以造成破坏,最终导致口腔微生态难以恢复平衡。

因此,针对微生态改善的疗法引起关注,包括益生菌制剂和细菌替代疗法,其中益生菌制剂包括益生菌(活菌制剂)、益生元以及合成元(含有上述两者)。

但是,目前应用的干预口腔微生态失衡的措施通常包括将益生菌制剂直接作为补充剂或添加入食品,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储存时间短、在口腔停留的时间短等。

最新的研究发现,新型复合益生菌的可溶性羧甲基纤维素薄膜储存150 d后,仍能维持益生菌活力和抗氧化活性,壳聚糖-葡聚糖硫酸盐水凝胶、果胶/淀粉水凝胶等亦有可能作为益生菌的潜在载体。

理中归元总结,口腔微生物是口腔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具有极其复杂的生理结构及功能,栖息其间的微生物不仅种类众多,而且结构和功能复杂。随着微生态研究的进展,通过调节口腔微生态预防相关疾病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策略。然而,对于其具体的临床疗效、剂量优化、相关作用机制等方面还需进行大量研究。


参考文献:

向盈盈,皮婷,等.口腔微生态研究进展[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8):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