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不合理,才是国人发生疾病和死亡的主因

文 / 华哥读报
2021-06-06 18:21

今年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有一项是: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国家在努力改善生活环境、医疗措施,而落实到我们自身,其实每天好好吃饭也能为身体健康打下基础,努力延长寿命!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每个人都能“好好吃饭”。但关键是,你真的吃得合理吗?

中国营养学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表示,其实我们现在的饮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 膳食结构不合理 慢性病问题突出

1 杂粮摄入不足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但谷物以精制米面为主,全谷物及杂粮摄人不足,只有20%左右的成人能达到日均50g以上

【易诱发的问题】食物被精加工后,绝大多数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都流失了,而膳食纤维恰恰能够改善血脂、血糖、体重和体脂的情况,降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建议:每天摄入50-100克粗粮,做饭时可用1/2~1/3的粗粮代替细粮

2 深色蔬菜占比少,水果摄入不足

报告指出,我国居民的蔬菜摄入量仍稳定在人均270克/天,处于较好的水平,但以浅色为主,其中深色蔬菜仅约占总蔬菜量的30%,未达到推荐的50%。而相比来说,深色蔬菜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

人均水果摄入量仍然较低,摄人量较高的城市人群仅为55.7g/天,而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是每天200-400g

【易诱发的问题】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过少,估计造成约19%的胃肠道癌症约31%的缺血性心脏病11%的中风

建议:从种类上说,每天应至少吃5种蔬菜+2种水果,且颜色越丰富越好

3 奶类、豆类严重不足

奶类营养丰富,除了不含纤维素外,几乎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容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食品。坚持喝奶,能增强体质、强壮骨骼、延缓衰老

奶类的每日推荐摄入是300ml,而仅有19.5%左右的人群能达到这一水平。

豆类蛋白质含量高,其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于人体的需要,是我国人民膳食中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而且现代营养学也证明,每天坚持食用豆类食品,替代部分动物食品摄入,既能相对减少人体脂肪累积,又可以保障优质蛋白质供给,帮助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天人均摄入豆类仅25g,而每日推荐量为40g/天,差距较大。

4 鱼类、禽类消费比例低

在国人的肉类饮食结构中,猪肉、羊肉、牛肉这三类占比较多,而禽类和鱼肉占比少。

而过多食用红肉会导致人体脂肪蓄积,身体肥胖,甚至血脂升高。《英国医学杂志》研究更是发现,过量摄入红肉会增加9种疾病死亡几率,包括癌症、心脏病、呼吸道疾病、中风、糖尿病、感染、阿尔茨海默症、肾病、肝病等。

白肉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别是鱼类,含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病、降低中老年人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风险。

推荐成人每日摄人量:鱼虾类40克~75克畜禽肉类40克~75克

二 高油、高盐摄入仍普遍存在

2015年家庭烹调用盐摄入量平均每人每天为9.3g,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推荐水平6g/天

【易诱发的问题】长期过量摄入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最大元凶,而高血压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的高危因素,也是引起死亡人数第二多的风险因素。

烹调用油的摄入量仍然较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烹饪油食用量增长幅度较大。外卖点餐前十位的菜肴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存在油盐过度消费问题。

【易诱发的问题】高脂肪的摄入会增加肥胖风险,而肥胖常伴有多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日常不仅要在烹饪时减少用油用盐购买包装食品时也要注意看成分表

三 含糖饮料消费逐年上升

城市人群游离糖摄入有42.1%来自于含糖饮料和乳饮料。儿童青少年含糖乳饮料和饮料消费率在30%和25%以上,明显高于成人。

甜味饮料是我们膳食中添加糖的最主要来源,喝得越多,发生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越高

【无糖饮料并非真的没有糖】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100ml或100g食品中含糖≤0.5g就可以称为无糖食品。也就是说,无糖食品也可能含有少量的糖

另外,即便没有额外添加蔗糖,也可能含有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甜味剂。而甜味剂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引起血糖升高,过量摄入同样会增加肥胖风险

提示:最好的饮品是白开水;选择牛奶、酸奶等产品时,尽量选择原味的

饮酒行为较为普遍,

一半以上的男性饮酒者过量饮酒

《报告》指出,201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成年男性居民饮酒率为64.5%,女性为23.1%。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男性为30克,女性12.3克。而每日酒精摄入量≥15克,则为过量饮酒。

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性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如果长期饮酒,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建议滴酒不沾。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不合理膳食是中国人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因而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按照推荐摄入量进食很重要。另外,此次报告还为大家推荐了一种符合国人习惯的膳食模式,值得借鉴~

五 动、吃结合,守护健康

1 东方健康膳食模式

具有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特点的江浙沪等江南地区,人群发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工程院宁光院士总结了该模式膳食的六大特点:

提倡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增加白肉,减少红肉,推荐豆制品;

蔬菜多多益善,保证适量水果;

推荐适量坚果、奶类;

强烈推荐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2 运动法则

运动是最好的“抗病良药”~而科学的运动需要遵循以下准则:

①强度:运动中,强度的最直观表现就是心率的加快。但心率变化不大没效果;过大,易诱发意外。

建议运动的心率公式是(220-年龄)×(60%~85%)

②频率:运动需要频率,持续的反复刺激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反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般情况下每周至少要保证三次的运动,每天一次

③运动时长

持续有效的刺激可以保证每次运动的效果。一般来讲,每次要保证60~90分钟的运动

④上限原则

要将运动的强度、频率、时长三要素组合,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客观运动能力,过强则形成运动风险。

一般运动时关节不产生疼痛感、酸痛感、不适感;运动后的疲劳感能在第二天消散,则说明运动合理。

⑤避免运动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的运动形式容易形成劳损,组合运动更科学,如颈肩腰腿的整体运动,各肌肉关节相互配合,劳逸结合,以防疲劳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