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10种药物使用攻略~丨思维导图

文 / 张湘聊健康
2021-03-19 18:54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包括非持续性室速(NSVT)、持续性室速与室颤等。不同类型的室速,其治疗亦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介绍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地尔硫䓬等10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要点。

5类室速的治疗原则

1. 非持续性室速(NSVT)

NSVT是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在100~200次/min,在30 s内自行终止。大多数NSVT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晕厥、黑矇、持续心悸等表现。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一般不需药物治疗。症状明显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可以按持续性室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一般使用胺碘酮。

2.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SMVT是指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SMVT,在治疗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只在胺碘酮不适用或无效时,或合并心肌缺血时作为次选药。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形性室速,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可选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利多卡因;对左心室特发性室速,首选维拉帕米,也可使用普罗帕酮。终止后建议患者射频消融治疗。

3.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指的是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室颤。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或短阵发作的多形性室速,应鉴别有否QT间期延长,分为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QT间期多形性室速。持续性多形性室速通常没有前驱症状,即使出现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如胸部不适、心悸、气短及虚弱。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室速应按室颤处理。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或短阵发作者,应鉴别有否QT间期延长,分为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QT间期多形性室速,给予相应治疗。

图1 多形性室速的处理流程

4. 室颤/无脉性室速

室颤/无脉性室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参照心脏骤停的相关指南共识处理。

5. 室速/室颤风暴

室速/室颤风暴指24 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发作时若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尽快电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胺碘酮无效或不适用时可考虑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以联合使用,如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或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表1 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10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要点

文献索引:中华医学会, 等.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 20(02) : 17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