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严不严重呢?

文 / 健康的蓝天
2021-02-02 18:43

心脏早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不适,胸口有落空感、或者心跳停了一下、心脏跳到嗓子眼的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时发现的。

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引起早搏?严不严重?如何治疗?

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有规律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跳动。发生在心房的叫“房性早搏”,发生在心室的叫“室性早搏”,发生在房室交界区的叫“交界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都非常常见。虽说是早搏,但很多有早搏的人感受到的却是“停跳”,医学上称为“代偿间歇”,可以理解为“提前兴奋后的补偿性休息”。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早搏的发病基础。

早搏出现,但心脏没有任何其他器质性疾病,这种属于功能性良性早搏,我们姑且称之“良早”。

此种早搏最常见、危害性小,基本不影响人的健康及寿命,治疗上主要以对症为主。

早搏并发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例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先天结构性心脏病等,我们姑且称之为“病早”。

此种早搏有一定危害性,但其危害主要来自基础疾病本身。

当你第一次知道自己有早搏,请不要惊慌。事实上,90%的健康人都有早搏,且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种功能性早搏。

如果你不能自己分辨属于哪一种情况的早搏,可到心内科请专科医生帮忙判断。

“良早”其实是人心电活动中的正常现象,也就无所谓原因。但是焦虑、熬夜、进食咖啡因等可引起“良早”增多。

“病早”需要心内专科医生帮助判断病因,我们自己往往是无法判断的。

有了早搏是不是代表心梗?会不会猝死?对于有“良早”的健康人来说,答案都是——否!

对于“病早”情况来说,由于心脏基础器质性疾病往往有比早搏严重多得多的症状,而早搏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而已,危不危险,完全取决于基础心脏病而非早搏。

早搏的诊断必须依靠心电图。

如果自己感觉心跳不齐,怀疑出现了早搏,则必须到医院里做常规心电图。不过心电图是即时的,也就是看你当下这分钟的心跳情况。有些人那会儿正好没发早搏,那可能无法抓到。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将电极片贴在胸前,一个小小的仪器,挂在身上,跟踪你24小时内每一次心跳的情况,不用住院,也不影响生活。不仅可以识别到底是哪种早搏(房早/室早),还可以看24小时里到底有几个早搏。

室性早搏的症状和数量是相分离的。有的人症状很重,但是24小时跟踪下来,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有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去医院检査却发现上万次的室性早搏。因此,不能依靠症状来确定室性早搏是不是要紧,还是得做检查。

医学上,将超过总心率的1%以上的早搏,称为“频发室性早搏”或者“频发房早”。一天有86400秒,正常人一天通常有8万~10万次的心跳,所以,一般来讲,将720~800次/24小时以上的早搏,就称为“频发的早搏”,小于720次24小时,则称为”偶发早搏”。

预防早搏的发生,更关键在于找到诱因。

对于良性早搏来说,需要找到究竟是什么引起的,然后尽可能地规避它。比如:

某些饮食或饮料容易诱发早搏,可以去远离这些食物;

情绪激动容易诱发早搏,可以尽量在生活中保持心情平和;

疲劳的时候容易诱发早搏,就要积极调节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等等。

对于病理性早搏来说,就要尽量将心脏病控制好。比如: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心脏肥厚和增大;

冠心病患者,积极治疗,避免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心衰的患者,尽量将心衰控制好等等。

当然,这类患者也需要注意健康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本图文根据网络文章整理,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请谅解,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