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离你并不远!小心你身体这9枚"炸弹"...

文 / 超级俱乐部
2017-07-11 11:06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年龄分布为18-80岁,也就是说猝死是不分年龄段的,谁都有可能遇到。

更出乎意料的是,18~39岁的青年猝死率高达43%,40~59岁的中年猝死率达39%,而60-80岁老年猝死较少见,是17.9%。

「猝死」这个词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据统计,有90%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以外,猝死的人中,65%的人死于发病后一刻钟内

一、亚健康一族小心,猝死非恐吓

中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而这些不幸病逝的人中不少病发前都看似身体健康。

容易发生猝死的,主要还包括以下两类「正常」人群:

1、患病而不自知者

患冠心病、心肌病、脑血管瘤等器质性疾病,此前未发作或常规检查未检查出来,如遇到外界刺激可能诱发猝死;

2、亚健康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如冠脉有斑块,遭遇天气、情绪等应激因素可令斑块破裂,引起血管堵塞,导致急性心梗发生;部分亚健康族受外界刺激后冠脉血管易痉挛,也可诱发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虽然来势汹汹,但它并不是无迹可寻。

二、猝死的前兆

猝死前兆一:大量出汗

在心脏病发作前,头皮、颈部、后背、手脚心都会大量出汗,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提防心脏病来袭。

此时应该马上停止活动,及时服用药物,必要时应立即拨打120。

猝死前兆二:胸口疼痛

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疼痛,且觉得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心脏病患者常常感到肩膀、颈部、下巴、手臂疼痛,这是心肌缺血的信号。

因为心肌缺血疼痛在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时,也会同步反映在同水平的脊髓区域。

猝死前兆三:无故持续疲劳

在没有缺少睡眠、剧烈运动或生病的前提下,连续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都出现无法缓解的疲劳感。

而且伴有失眠、焦虑、夜间惊醒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心脏出现问题。

猝死前兆四:突然心跳加剧

心脏病发作前的典型症状是突然、或者无缘由的心跳加剧。

一旦发生心室性心搏过速,则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三、容易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

1.家族中直系亲属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病史;

2.已确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

3.同时具备几个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工作压力大、肥胖等;

4.即使没有上述3条,在近期突然发生无原因的胸痛、胸闷、乏力、出汗、恶心、呕吐等表现都需要提高警惕。

四、发生猝死后的几分钟,我们应该做什么?

1.第一目击者先不要搬运病人。立即让病人就地仰卧,不要摇晃病人。

2.用几秒的时间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心跳,如果没有,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3.迅速通畅气道——松开患者的领口和裤带,清除口、鼻异物(如假牙、呕吐物、血块等),头向后仰,确保气道通畅。

4.按压胸廓。一旦发现心脏骤停,目击者要马上在患者的胸骨下段进行有力按压,频次维持在100次/分钟,每次要把胸骨按下去3~5㎝;

操作者注意把肩部力量往下沉、靠自身体重来按压,这样比较省力。

5.人工呼吸。操作者一手紧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将口唇和患者口唇密合,以不漏气为宜,向患者口腔用力吹气。然后,松开患者口鼻,让其胸廓自动回弹。

五、猝死九大恶习赶快戒掉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危险。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缺乏内源氧。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过量饮用弊大于利。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第四位:心情抑郁

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

第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梗、脑梗。

第六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第七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八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第九位:久坐不动

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你的生命安全就在一瞬间,远离猝死,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