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将至,谨防心血管病偷袭!

文 / 汪芳心视界
2020-10-21 20:21

21

汪芳心语

我们的生活如同心电图,曲线向前,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要乐观面对。

近期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多地气温出现“断崖”式下降,特别是早晚温差非常大,很多人甚至早早就换上了棉服。看看月历才知道后天就是霜降了,想必气温还会进一步下降,2020的秋天真的要跟我们说再见了。

每年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受冷刺激后更容易发生波动,严重者甚至会诱发心绞痛、心梗和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为什么一到秋冬季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上升?我们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呢?

寒冷刺激—绕不开的“发病诱因”

前几天早晨早起,穿羽绒服下楼看到冬青叶子上薄薄的一片白霜,这大概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前奏了。很难想象前不久白天晴日人们还穿着短袖各种健跑……温差之大可见一斑。虽然大家总是互相提醒适度增减衣物,但是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而言,寒冷刺激防不胜防。

除了水,任何物体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体内的血管同样如此。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随即升高,进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像那些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就有可能因为受凉而诱发心绞痛和心梗等。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到前面。

很多人到了秋冬季节会自然而然地多进食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坊间甚至在立秋之后就有“贴秋膘”的习惯。诚然,秋季是生津养阴的好时节,但是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并不“养生”,刻意的进补不仅容易发胖,也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增大了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所以,饮食还是要坚持绿色健康、适当进补。

随着气温骤降,选择室外运动的人数明显减少了,特别是许多老年朋友喜欢“窝在家里”。前文我们讲过寒冷刺激对心血管健康是不利的,可是为了御寒不出门也犯了另外一个忌讳——缺乏运动,血液流通不畅会增加血栓疾病的风险。矛盾吗?其实不然,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选择阳光明媚的温暖时段,适度运动锻炼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和谐身心。

尽管我国的“新冠疫情”控制非常成功,但是秋冬季节的到来,又给了流感等可乘之机,双重困扰下我们更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普通感冒会让人打喷嚏、流涕、咽痛,甚至出现乏力、发热等症状,若疾病迁延至下呼吸道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患者很容易出现胸闷、头晕等“缺氧”症状,进而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病症。由此,口罩就先别摘了吧,尽可能避免室内人员过密聚集,必要时考虑注射流感疫苗。

秋冬须“谨慎”,有些药该吃还得吃

张阿姨今年一整个夏天血压都非常稳定,一度停服了降压药。最近在家测量血压,发现又上升了,遂来我的门诊进行咨询。“今年夏天我的血压接近理想值,我还以为彻底好了呢,没想到现在又得吃降压药了,可以不吃吗?”张阿姨很是不解。我向她解释说:“夏天的时候气温高,血管舒张,血压自然会下降。加之你注意饮食,积极锻炼,所以即使不吃药也能很好地控制血压。现在天气冷了,血管收缩,运动量也减少,血压又升上来了。为了更好地控制血压,我建议你重新服用降压药。”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高血压患者应注重家庭血压监测,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应尽早到医院看医生。即便那些夏天血压正常的朋友,也不意味着高血压“除根了”,必要的时候该吃药还得吃药。另外,身体有任何不适(如胸闷、气短、乏力、心慌等)都不要刻意忍耐,应当尽早来医院检查。

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是防治心血管疾病不可缺少的良方,如戒烟限酒、清淡饮食、保证睡眠等。还要多饮水,如睡前饮水(以不影响夜间睡眠为基准),早晨起床后饮水,这样可以帮助稀释血液。

如果问我最喜欢北京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秋天。特别是天高云淡的十月,枫叶尚未变红,菊花还没绽放,20度上下的气温刚刚好。

10月18日,我们组织了“北京马拉松线上赛”。说是比赛,其实更像是跑友聚会的一场自得其乐的嘉年华。没有鸣枪和彩带,也没有人山人海的拥挤嘈杂,有的只是对健跑简单自由的热爱。

早晨金色的阳光洒在干净的塑胶道路上,两边的景色形态丰富俏丽,这样的环境即使慢走几步也是很舒服的。我们在奔跑中感受秋天的韵味,不知不觉跑出汗了。太阳越来越大,甚至有些炙烤的感觉,大家却很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为了顺利完赛,跑友们不仅相互鼓励,也按照赛前制定的方针进行必要的补给……4个多小时,40多公里,我们围绕奥林匹克森林南北两园跑了八圈。

天高路远,跑自畅快。勇敢地走出户外吧,跑出快乐和健康!

看完请点“在看”,患者需要您的随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