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检出心律不齐?哪种才是异常的?奥尔尼高电位给予宝贵意见

文 / 易和集团
2019-07-18 13:32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心电图这个检查大家常做,弯弯绕绕的图像看不懂,但是结论可是白纸黑字看的明明白白。很多人就开始疑惑了,我明明没什么不舒服啊,心率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怎么这个检查结果就说我心律不齐呢?首先,心率和心律,这两个词虽然读音一样,但意义却大大不同。心率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正常人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而心律是指心跳的节奏,除了次数还包括每次搏动的间隔、频率。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两大类。1.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2.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发热、低血糖或药物影响,如洋地黄、扩张血管药物等。还有电解质紊乱、麻醉手术、电击、中暑等,也均是心律失常的原因。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记录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

很多心律不齐是不会有特殊症状的,这种无需刻意关注。但是当有明显的心悸、心慌、胸闷甚至时常会伴随着心脏疼痛等症状时,就必须提高警惕了。常见的心律不齐分为以下几种:1、窦性心动过缓,是指心跳每分钟60次以下,但是跳动规律。这种一般常见于运动员及坚持锻炼的人身上,因为运动可以使心脏功能增强,使心跳慢而有力。但若心跳每分钟在30次以下,则应请医生检查是否存在心脏方面的异常。2、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室上心跳过速,这三种一般是正常生理现象,在没有先天心脏病的情况下,致死率很低。3、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是在心脏某处发出异常电波,使心脏不规律跳动,若发生频率低,通常无大影响,若发生频率高,则易引起更严重的心律不齐,对心脏功能有影响。4、心房颤动,往往代表有心脏病潜伏的可能性,且房颤时心输出量比正常锐减,导致血液在心房停留时间较久,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血管栓塞和脑中风等。5、心室心律过速心室扑动,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也常是临终前的一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需急诊且马上治疗,否则死亡率甚高,发生这种心律不齐的病人,通常都有潜在的心脏病。6、心脏传导阻滞,按照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通常可将其分为三度,最严重的是三度的传导阻滞,容易导致猝死。而严重的传导阻滞通常都有潜伏的心脏病。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是非常困难,故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病率。如心律失常的诱因,包括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感冒发热等,所以患者应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定时定量,不饮浓茶不吸烟患者应合理用药,并应注意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可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用药后应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定期复查。以往认为禁忌使用高电位治疗仪进行作用,可能是高压电场对心脏正常功能影响的作用机制不清楚造成的。

解放军总医院肖红雨等对用电位进行治疗24例,这些患者治疗前停服或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时看是否影响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所以在对心脏窦房结功能的观察上,重点对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率进行了治疗前后对照分析,未发现高电压电位对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窦性心率均>60/min),提示电位治疗对心脏窦房结功能无明显影响。电位治疗后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如期前收缩数量较治疗前减少80%以上则定为痊愈,24例中有6例,占23.19%;如期前收缩数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则定为显效,24例中有6例,占23.9%6;如期前收缩数量较治疗前减少20%以上,则定为有效,24例中有5例,占192%6:如期前收缩数量较治疗前减少10%以下,则定为无效,24例中有3例,占115%如期前收缩数量较治疗前增加10%以上,则为加重,24例中6例,占23.1%,总有效率65.4%研究证明电位治疗对部分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疗效。心律失常24例中包括持续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合并高血压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